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1年第9期
编号:12132776
“幸福心理效应”现象探析(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9期
     〔摘要〕幸福是外部事物对主观内部进行“刺激—反应”的心理过程表现,由此产生各种“心理效应”现象。影响幸福的因素不仅包括人的基本需要,还有其他诱因,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品质。了解幸福的“心理效应”现象,有助于幸福感的建构,也有助于对人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幸福;心理效应;现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9-0007-03

    一、对幸福的理解和释义

    1.幸福的涵义

    幸福的涵义极其丰富。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均从各自学科研究领域的角度对幸福予以解释和定义,可谓五花八门。我们认为:幸福是人们经过社会比较之后,对生活水平和生息环境等外界事物的体验、理解和感知,也是客观事物在人们主观心理的一种反映。幸福是客观外部事物与主观内部心理进行“刺激—反应”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效应现象。

    2.“幸福曲线”

    幸福的心理效应现象实际上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表征,可描述成一条“幸福曲线”(见下图)。“幸福曲线”是幸福在统计意义上的表达,曲线上每一点都是幸福指数,每个个体都处于曲线的某一点上,位置不同,幸福指数就不同。从幸福曲线看,当个体位置接近坐标的原点O时,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几乎没幸福感可言;在达到L点之前,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幸福效应就增大,幸福指数就快速提高;当个体处于L点之后,生活达到富裕水平,经济收入的增加对幸福的刺激效应较小,幸福指数上升缓慢;当个体处于曲线峰顶G点时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4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