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1年第10期
编号:12131424
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治疗;学校心理辅导;父母教养;依恋

    青少年在青春期身心迅速成长,自我意识飞跃发展;由于这个时期内心的敏感、纤细等特点,他们经常暴露出更多行为或心理问题,大部分是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一些青少年还可能面临心理危机。这些问题一方面可能是青春期引起的,另一方面可能源于更早一点的家庭问题。这时候,咨询师或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者可以采用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的方法,从家庭的视角来看待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家庭治疗者主张在个人受到困扰时,不是仅针对其个人的问题,而将其放在整个家庭系统中加以分析,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家庭认同、成员间的联盟关系等改善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功能。

    一、家庭治疗的作用

    1.由青春期引起的问题

    对于单纯的由青春期引起的问题,可以将家庭作为了解青少年的手段,“重新调整家庭的规则,给予父母和孩子正确的信息和相处技巧即可”。家庭规则,指的是家庭的行为模式、标准和期望等。有学者提到,家庭规则应简单明了。规则过多过杂,不利于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执行。父母对于孩子执行规则,应抱着坚持且温柔的态度,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而僵硬、摇摆的家庭规则会妨碍子女良好习惯和稳定情绪的养成。
, 百拇医药
    健康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坚实的后盾和支持系统。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在与整个家庭沟通的过程中,对这种积极的力量加以引导,让父母成为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安全依靠的港湾,使子女得到父母有力的支持和正确的指导。

    2.早期家庭问题导致的问题

    此外,家庭治疗更主要的是针对那些始于更早的家庭问题,只是在青少年时期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每个家庭都有其生命周期,它指的是家庭生活的阶段,从与父母分开到结婚,生孩子,退休等,通常需要调整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的父母来说,无论是初次为人父母,还是孩子进入青春期,都是一次生活阶段的转折和开始,甚至要面临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固有平衡的打破,这些变化会让家庭成员们措手不及,甚至感到难以适应。如果这些问题经过调整仍得不到解决,从而引发长期的不良的教养行为,继而影响了家庭的心理状态并对孩子的成长产成了负性的影响,这时候,这些异常的心理状态很难由家人自行改善或纠正,需要专业人员协助辅导,实施治疗以改进家庭心理功能。
, 百拇医药
    二、家庭治疗的基础

    1.家庭结构

    根据结构家庭理论,家庭结构是一套看不见的功能要求,它体现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模式之中(Minuchin,1996)。也就是说,成员的人格、对人对事所抱有的态度和反应,都有可能影响到另一名成员。青少年在家庭中通常处于被保护的较为弱势的地位,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模仿性的特点,易于习得或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另外,成员依据自己在家庭中的辈分、性别和功能,与其他成员连接形成了家庭次系统,使家庭保持一种较为稳固的结构并行使一定功能。在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之间,均存在着人际界线。人际界线由僵硬到模糊过渡。与子统以外的系统进行很少联系的界线是僵硬的。它让家庭成员(或者说系统)之间的交往显得独立而生硬,彼此产生疏离感,例如子女很难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的感觉,与之对应的功能不良的家庭结构类型为疏离型家庭。当人际界线模糊不清的时候,家庭成员间是相互支持的,但常伴有过度的干涉,受干涉和保护的一方,如子女常感到没有自由或受到侵犯。作为咨询师,应注意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观察每个子系统的人际界线是否清晰,因为不明晰的人际界线极有可能是这个家庭的问题所在。
, 百拇医药
    2.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Parenting style)对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这里采用Maccoby和Martin(1983)的分法。他们通过以要求(高-低)和回应(高-低)两个维度作双向座标,从而得出四种教养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Authoritative)的教养方式对子女是高回应高要求,对子女有较高的正常期待,对子女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注重培养子女的观点和情感,与子女交流意见。这种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孩子多半比较健康、自信,有安全感。专制型(Authoritarian)的教养方式对子女是高要求低回应,即设置了高标准要求子女绝对服从,但对子女意见和要求则很少听从,甚至没有回应。其教养出的子女缺乏主见,软弱,容易有依赖心理。溺爱型(Permissive)的教养方式,又称宽容型,属于低要求高回应。即对子女有求必应,而在成就或学业上则采用取宽容的态度。与此对应的子女在心境上是积极的有益的,但在控制冲动性、社会责任和自信上不成熟。忽视型(Neglecting)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子女低要求低回应。他们对子女几乎采用放任和回避的态度,对子女缺少关心和交流。子女则表现出在行为上没有分寸,易受不良环境影响,学业成绩不佳。他们通常对父母的活动也是漠不关心的。
, 百拇医药
    因此,父母教养的方式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积极健康地成长。不当的教养方式,如溺爱保护或过度的严厉责备都会使孩子形成不当的价值观,从而出现不良行为。

    3.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由Bowlby创立。Ainsworth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下的不同反应提出以下依恋类型:安全依恋型(rescure)和非安全类型;其中,非安全类型又包括:抗拒型(resistant)、逃避型(avoidant)和紊乱型(disorganized)三种。这四种依恋类型的形成,与婴儿时期的养育者及养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安全型的婴儿心理功能良好,在父母不在场时表现得有安全感,并在这个时期发展了基本的信任感。有学者认为,早期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类型对以后其他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它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婴幼儿时期,甚至贯穿个体的一生,例如与伴侣间的依恋关系,以及作为父母时对子女的依恋。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母亲对于婴儿的依恋是先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产生的。父母的成人依恋类型将对亲子间依恋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通过家庭规则和与子女间的互动模式,对子女的依恋类型和其他人格特质的形成产生作用。有关的研究表明,成人的依恋模式能够预测和描述婴儿产生对应的依恋类型。因此,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非安全型的依恋类型,则易导致子女非安全依恋类型的产生,对他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
, 百拇医药
    从子女的角度来看,安全型的青少年到了青春期,即使遇到了困扰,也能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用比较积极和独立自主的心态自我探索。真正遇到阻碍时,能善于和亲人、同伴沟通,成功化解青春期的各种问题。他们与家人间的人际界线是清晰的,既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又能与家人形成相互支持的依恋系统。回避型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则表现冷漠,不随意与人交流,甚至把依恋排除在外,由此看出他们与家庭成员的人际界线是僵硬的。抗拒和紊乱型的青少年可能变得容易失落,因为他们既期望被双亲倾听或理解,又很容易产生不安全的感觉,有时则表现为焦虑和退缩。另外,对父亲的依恋关系与母亲同样重要,Karine和Marcoen提到,与父亲有安全关系的年幼子女比不安全的在同伴相互作用中更能胜任,很少表现出焦虑和退缩行为,能较好地调节来自学校的压力。对母亲的依恋与子女的内部价值感的形成有关,父亲的依恋更多是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上对子女产生影响,“焦虑就是一种缺乏探索和独立的表现”,所以抗拒和紊乱型的焦虑和退缩行为,可能与在早期没能与父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关。抗拒和紊乱型的青少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界线是模糊的。, 百拇医药(黄瑞滢)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