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179926
个体对结果的归因方式影响行为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1期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归因方式;行为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内疚的情绪,内疚会促使他继续努力。而有的学生却完全不一样。虽然他最初的考试成绩与前述那种学生一样,但他缺少自信,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继而产生自卑感,而自卑情绪的产生会阻碍他继续努力。

    通过对以上这种现象的研究,韦纳(Weiner)提出了归因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在罗特的控制点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他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韦纳将这四种基本原因分成控制源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根据控制源这一维度,可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例如,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任务难度和运气则是外部原因。根据稳定性维度,又可以将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韦纳认为,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因素,因为在反复从事某一工作时它们很少变化,而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因素,它们会随时间或场合的不同而变化。一般说来,内归因者具备较强的成就动机,外归因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要弱些。

    一、实验介绍

    实验一:

    1. 实验目的

    研究归因方式和情感反应的关系。

    2. 实验过程

    选取63名五、六年级的美国男孩为被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