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1期
编号:12179932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学科教师特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1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科教师;文化视野;教学智慧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表现为课堂内的管理与监控、讲述与聆听、提问与应答、讨论与交流、辅导与练习以及语言与形态等一系列具体的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的师生互动方式与操作系统。在此系统中,需要教师掌握教学规范和有效教学理念,突出有效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最佳学习状态下,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教与学相互促进,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一、学科教师角色转型定位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主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伴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更具深度和广度地开展,不可避免要反思并重构教师角色,即从传统意义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角色向全球化时代与学生合作、对话和共享这一“平等者中的首席”角色转化。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角色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这是教师角色的一次质的跃升,也是全球化教育语境中教师角色的历史性创新。

    1. 回归主权,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这是一个灵动的、变化的过程。为此课堂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充分的空间与时间。首先,要随时洞察和把握学生的思维情境,及时调整施教导向,敏锐捕捉学生思维中的瞬间火花,并相机给予指导和帮助。其次,要善于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包括预设心理期待、营造民主氛围、拓宽评价标准等,营造一种接纳性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