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38450
丢掉隐形“绿领巾”,为梦想插上翅膀(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第7期
     由于学生无法掌握视频中的重要信息,整堂课的讨论基本上停留在同一层面,教师原来设计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你觉得‘人为梦想而活’有价值吗”“你从这些人的故事中,获得什么想法或启发”等都无法深入下去。

    在讨论第二段视频时,教师请学生推论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

    一个学生回答:“1811年。”

    教师先竖大拇指,说“好棒”。然后走得远远的,说:“我劝你今后不要心算,再简单的题目都拿出纸和笔来算。”这无疑给孩子贴了一个负面标签,孩子的脸当时通红,腰立刻哈下去,头往下低。当然,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她也意识到这深深地伤害了孩子,并发了一张卡片给这个孩子,作为对这个孩子勇气的鼓励。我发现这个孩子只是瞟了一下卡片,在后面的课中他的腰一直哈着。

    教师希望通过一堂课改变这个班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举手方式。她边伸直自己的手,边说:“这样举手才有效,我们都是伸直的。”试问,上完这堂课后,孩子们该怎么举手呢?有必要生出这种事来困扰孩子吗?在生命教育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身上的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关涉到学生终生成长的,有些是学生平时形成而被忽略的,有些甚至是学生不愿意跟父母讲的……这些问题需要长期的跟踪辅导,需要各科教师协力解决。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生命品质不可能在某一节课就形成,因此,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命成长,而不必执着于在一堂课中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由于缺乏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教师的言行在师生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没有被充分激活,师生生命共同体没有形成。虽然在整堂课上有很多提问,孩子们回答踊跃,但在一些基本信息问题上花费了过多时间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