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264166
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1期
     2.6 自我注意(self-attention)

    自我注意理论强调自我监控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作用。当个体产生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即个体将自己的某方面与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有差距时,自我就会成为注意的焦点,这个时候自我监控行为(self-regulation)就会出现。团体性工作会降低自我觉知水平,导致自我监控水平下降,当个体的自我监控机制失效时,社会惰性就会产生。

    3 影响社会惰性的因素

    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惰性产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影响社会惰性的因素进行探讨。

    3.1 个体变量

    影响社会惰性的个体变量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变量。

    3.1.1 个体人口统计学变量

    社会惰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性别、年龄和文化背景。研究发现,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个体的社会惰性倾向也有增加的趋势。女性社会惰性的倾向比男性低,来自东方文化背景个体的社会惰性倾向低于西方文化背景个体[2]。还有研究发现,当工作情境突然由个体转为群体时,男性的社会惰性行为突然增加,而女性的社会惰性倾向则没有太大的变化[3]。尽管这些研究都说明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会惰性有密切关系,但是本文认为,对于这些研究结果的解释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因素,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是与其它相关因素协同对社会惰性行为产生影响的 ......
上一页1 2 3 4 5 6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2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