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265697
认知发展领域的抑制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2期
     2.5 模糊痕迹理论

    Reyna与Brainerd提出了模糊痕迹理论(fuzzy trace theory) [1,11],这是另一个强调干扰敏感性作用的当代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主张,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对干扰越来越不敏感,并且这种变化会作用于多种认知功能的发展变化[7]

    模糊痕迹理论[1,11]的核心假设是,个体对信息的表征是一个从字面的、逐字逐句(verbatim)表征到模糊的、类似于主旨(gist)痕迹的连续体;但人们更偏爱运用模糊痕迹解决问题,而且这种偏爱会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反应会产生输出干扰阻碍其以后的表现,这颇似Dempster的主张。输出干扰有两种形式:时序效应和反馈效应,时序效应指的是尽管人们能够同时(平行地)进行几种不同的认知操作,但序列反应像瓶颈一样造成了反应竞争,各种可能的反应彼此竞争优先执行;而反馈效应是指一旦个体做出反应,就会产生反馈,这种反馈进入工作记忆与任务相关信息竞争,从而影响了个体的表现,这与前面Hasher等人以及Bjorklund等人的观点十分相似。
, 百拇医药
    模糊痕迹理论提出[1,11],不同表征对干扰的敏感性不同,其中逐字逐句表征比模糊表征对干扰更加敏感;另外,不同表征的年龄趋势不同,儿童早期更多依赖于逐字逐句痕迹,以后逐渐转为模糊水平;因此,与干扰敏感性理论一致的是,在输出干扰敏感性上也存在着年龄差异,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和成人更多受到输出干扰的不利影响。Brainerd等人[12]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对逐字逐句痕迹而不是主旨的加工,而二年级儿童则相反。有关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也证实了输出敏感性的年龄差异[1]

    2.6 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

    并非所有强调抑制或干扰敏感性的理论都主张其是控制认知功能的基本机制。Zelazo等人[1,7,13]的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cognitive complexity and control theory)就把儿童在抑制、抵制干扰和规则任务上的发展进步解释为儿童表征复杂规则系统能力的增长,儿童对行为的认知控制取决于所表征的规则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有意识的表征系统的可利用性;在该理论中,抑制不是一个基本机制,而是代表了运用可利用的表征系统指导行为的效果。
, 百拇医药
    Zelazo等人运用简化版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进行实验,要求儿童对绘有一个或两个物体的卡片按照一种维度(如形状)分类,然后告诉儿童规则改变了,要求他们按照另一种维度(如颜色)分类[13]。结果发现,3岁儿童尽管能够很容易地按照形状或者颜色分类,但当规则改变时,在“转换”实验上几乎总是失败,他们仍然像先前那样排列卡片,尽管他们能够清晰明白地说明规则。Zelazo等人把这种失败归因为未能有效抑制先前规则的激活,因此在规则转换时难以做出正确反应。他们之前的一些实验[1,13]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证实了儿童能够表征的规则系统复杂性上存在着与年龄相关的变化,而这与儿童对其行为和认知的控制密切相关。

    2.7 抑制理论存在的问题与小结

    不同视角的抑制理论丰富了我们对抑制的认识,但也带来一些问题。低效抑制模型、抑制衰退理论探讨了抑制与年龄发展的关系,揭示了抑制在生命两端的发展趋势,可以使我们对生命全程的抑制发展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但是,抑制的年龄差异也面临许多质疑,比如,已有研究发现,抑制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并不普遍[10],因此,抑制与发展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百拇医药
    干扰敏感性模型和模糊痕迹理论把抑制和抵制干扰视为同一过程,并试图以此说明认知发展的走向;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相同。比如,Harnishfeger提出抑制是对工作记忆内容的主动压抑,而抵制干扰是防止无关信息或分心刺激进入工作记忆的控制机制[6]。对于二者的关系,也有不同的主张,一种观点认为抑制的作用是降低干扰信息影响,二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相反的意见提出干扰信息影响着相关信息的选择和反应,干扰越强,个体为了完成当前任务进行的抑制也越强,二者为正相关关系[14];第三种观点则指出,干扰和抑制相互独立[3]。可见,能否以抵制干扰代表抑制、二者是否同一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多样化抑制系统模型关注的是抑制的多样性,并已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肯定。但是,也有不同的结论,比如有些研究者在特性抑制任务上观察到,不同年龄的被试具有同样的抑制效应[10];而Mcdowed等人在位置抑制任务中则发现[15],尽管年轻人和老年人都产生了负启动效应,但年轻人的负启动效应更大,表明在位置信息的抑制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差异。这说明,特性抑制和位置抑制的分离以及抑制子系统的构成还需要更多证据。
, http://www.100md.com
    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把抑制看作是表征能力增长的产物并反映在儿童对行为的认知控制上,抑制的失败是运用表征系统指导行为的失败。但是,有研究者认为,抑制能力尽管起着重要作用,却并非答案的全部,例如,在Zelazo等人的报告[13]中,3岁儿童在完成双维度卡片分类任务时,在最初的维度上仅仅尝试一次之后,就出现了固着错误(perseverative error),而这时儿童可能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规则,对先前规则的抑制似乎也无从谈起。因此,儿童的表现是抑制失败还是其他原因还有待于商榷。

    3 抑制与认知发展关系研究进展

    3.1 解释早期认知能力

    揭示个体早期认知能力与成人认知能力差异的根本原因,一直是心理学家们重要的目标之一,随着抑制研究的发展,许多研究者[7]倾向于用低效抑制或者不能有效抵制干扰来解释个体早期认知表现较差的现象。他们认为,由于个体早期对无关信息的激活及保持的抑制能力较为低下,干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导致用于储存或加工重要的与任务有关的有限心理资源相应减少,从而造成了儿童在多种任务上认知表现不佳;而随着年龄增长,抑制效率提高,先前用来加工无关信息的心理容量可以用来储存重要信息或者进行相关的认知加工,因此认知功能也日臻成熟。
, 百拇医药
    研究者[1,2,7]运用有意遗忘、插入语言干扰、Stroop、负启动、停止信号任务等多种范式实验发现,儿童的抑制能力在几乎所有抑制任务上都较为低下,并在整个儿童期和青少年期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研究还发现,儿童的抑制能力及发展与他们的多种认知表现有关。例如年长儿童或者成人对要求记忆项目(TBR)的成绩明显优于要求遗忘项目(TBF)[2],但年幼儿童却不能如此。对该现象,以往倾向于用选择性复述来解释,认为是年长儿童和成人对TBR进行了更多加工;但研究发现,高年级儿童选择性复述并未成熟,而且各年龄组对TBR和TBF再认成绩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被试对两类项目都进行了初步加工,选择性复述不能解释该现象,抑制假说更有说服力。即是把TBF排除出去的能力影响着被试的记忆成绩,年幼儿童不能有效地执行这个抑制过程,因此TBR受到TBF的影响而成绩不佳。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上,研究者[1]通过实验也提出其年龄差异可以用抑制控制的能力来解释,即尽管要求儿童仅仅注意中心刺激忽视外周刺激,但年幼儿童却难以做到,因此导致了选择性注意的发展性差异。儿童阅读理解能力也受其抑制效率影响,研究发现三年级、六年级和大学生听意外转折故事时,成人能够抑制无关解释仅仅关注相关解释而正确理解故事,而大多数三年级和六年级儿童,则难以抑制无关信息而造成工作记忆的认知混乱,依然按照最初但后来被证明为不正确的解释错误地理解故事[16]

    [ 上 页 ] [ 下 页 ], 百拇医药(赵笑梅 陈英和)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