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3期
编号:11182108
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跳及其机制(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8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3期
    很多研究者对第一、二次眼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第一次眼跳后的视觉信息并不能有效制约第二次眼跳。这种结果得到了神经生理研究上的支持:McPeek等对猴子脑区上丘进行的测查,发现在快速的系列眼跳时,与第二次眼跳相关的脑区活动会暂时性的与第一次眼跳的脑区活动相重叠[19]。这表明,第一次眼跳后的视觉信息加工与第二次眼跳信息加工存在相对的独立性。最近,Caspi等又对第一次和第二次眼跳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20],发现第一次眼跳前的视觉信息不是用来准备第一次眼跳,而是被大脑存储并加工从而决定第二次眼跳,眼跳间隔一般在140ms至172ms之间。另外,有人操纵眼跳间隔这一变量进行了神经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21]。

    尽管眼跳的时间进程还是较为模糊,但基本可以认为:在刺激呈现与第一眼跳之间存在着大约100ms的不应期,进而出现第一次眼跳。随后的一系列快速眼跳,都存在不同的不应期,但后来的眼跳不应期短于最初的眼跳不应期。第一次眼跳前的信息加工直接影响第一次第二次眼跳。

    3 与视觉搜索过程中眼跳相关的理论与模型

    在复杂的视觉搜索任务中,被试必须进行一系列眼跳选择注视目标,从而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眼跳的选择性在视觉搜索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着视觉搜索的效率。许多与视觉搜索过程中的眼跳相关的理论与模型都对眼跳选择机制做出了各自解释。

    3.1 与视觉搜索过程中眼跳相关的理论

    3.1.1 特征整合理论

    早期有代表性的理论是Treisman等提出的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22]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