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65095
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6期
     摘 要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代表了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在过去的40年里,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经历了:研究对象从人工材料走向真实生活,理论观点从分离走向协同,研究方法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学习和记忆过程的模拟等。它不仅对学习和记忆本身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而且还为整个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体表现为多重记忆的划分、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和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 内隐学习,内隐记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整合。

    分类号B842

    1 引言

    众所周知,心理学有着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则更是如此。

    早在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Locke就曾用“观念的联结”来描述学习和记忆的产生过程。其中,“理性”的联结相当于学习和记忆的意识过程,而“偶然”的联结则类似于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1]。实验室关于学习和记忆无意识过程的研究证据最初来自Ebbinghaus(1885)[2],这位著名的记忆心理学家在运用节省法测量记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记忆的第三大类——无意识记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出于方法学上的困难,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并没有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它们隐匿在“冰山”之下,变成了一种神秘的存在。
, http://www.100md.com
    无意识过程作为心理学实验的研究对象则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Warrington和Weiskrantz(1968,1974)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研究以及其他实验中陆续发现了无须意识参与的记忆过程[3]。此后,Graf和Shacter(1985)采用相同的方法在正常被试中也验证了这种记忆过程的存在,并称之为内隐记忆[4];与之相对,研究者将那些要求意识监督的记忆过程称为外显记忆。在内隐记忆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操纵被试、注意、年龄、智力等因素)出发,致力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因而形成了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新的逻辑,即“分离逻辑”[5]。分离逻辑一方面促进了内隐记忆在其实验室任务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另一方面也使作用于记忆的意识、无意识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实验中。

    事实上,相比内隐记忆,学习的无意识研究似乎更早一些。1967年,Reber采用人工语法范式揭示了人类学习的无意识过程——内隐学习[6]。内隐学习最初的实验证据建立在它与外显学习的分离基础之上,研究者通过操纵人工材料(人工语法、序列规则、动态系统等)的难易程度[7]和学习、测验条件来分离学习的意识、无意识过程。尽管内隐学习在早期研究中表现出与外显学习截然不同的性质,但是在学习任务,特别是自然情境下的学习任务中,二者总是同时出现、相互作用,正如郭秀艳在一篇论文中指出的那样,“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可能包含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8],这促使研究者更加深入地发掘学习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动态”关系[9]。
, 百拇医药
    在此,《心理科学进展》特意组织了“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专栏,其中收录了“内隐学习研究40年”、“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向”等7篇文章,力求从宏观上把握当今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研究趋势,从微观上了解该领域新兴的研究方法,进而促使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放异彩。

    2 专辑论文介绍

    自创立人工语法范式以来,内隐学习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讨都得到了持续的深入和发展。第1篇论文“内隐学习研究40年”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和本质特征三条线索出发,对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进行了精炼的梳理,也为今后的研究趋势探明了方向。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代表了人类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过程,它们在经历了近40年泾渭分明、互不干扰的研究历程之后,逐渐走向整合。第2篇论文“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势”结合二者的定义、经验类似性、理论框架和实验研究等多方面的证据,论述了它们整合的必要性以及相应途径,促使学习和记忆无意识研究的全面进行。
, http://www.100md.com
    学习与注意的关系一直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第3篇论文“内隐学习与注意的关系”以序列学习范式为例,从“双注意机制理论”、“抑制表达理论”和“干扰外显学习成分理论”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内隐学习与注意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注意的“动态”特征,为研究内隐与外显学习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启示。

    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不断完善,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多地借助于ERP、fMRI等仪器来研究心理过程的神经生理表现。第4篇论文“从神经成像看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就是通过回顾内隐记忆的神经成像实验,发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分不仅表现在行为的层面上,还表现在神经生理的激活区域上,这些研究为探明记忆的意识和无意识过程提供了条件。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5篇论文“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通过回顾有关启动效应的认知行为研究、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和脑功能成像研究,指出了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并在反思中提出了建立计算认知模型的迫切性。
, 百拇医药
    为了探讨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的心理机制,许多研究者开始使用计算认知模型来模拟内隐学习的加工过程。第6篇论文“内隐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内隐学习的适用性出发,通过分析和论证神经网络模型的工作原理、特征和运用实例,为今后模拟内隐学习的行为实验和探讨内隐学习的底层机制提供了保证。

    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似,CLARION模型也是一种用于认知模拟的计算模型。第7篇论文“CLARION模型:内隐与外显技能学习的整合”以技能学习为例,通过设置内隐和外显加工两个层次来模拟学习记忆过程,对意识和无意识过程进行了定量的计算和分析。

    3 研究展望

    在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过程中,不仅学习和记忆本身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更多的理解,该领域的研究也为整个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体表现为多重记忆的划分、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和交叉学科的融会贯通。
, http://www.100md.com
    (1)多重记忆的划分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思想渊源已久:信息加工学说按照记忆的储存时间将其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Tulving按照记忆信息的类型将其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10]。从记忆的底层机制出发,并为多重记忆系统提供实验证据的则是内隐记忆的研究,根据记忆加工过程中意识的参与情况,记忆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多重记忆系统的建立促使记忆在更多方面进行分类,例如按照记忆的时间指向将其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按照记忆提取的真实程度将其分为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等。

    (2)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带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无意识革命,1986年,Weiskrantz报告的一例盲视病人促成了无意识研究的另一个领域——无觉察知觉;随后,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ji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将无意识研究扩张到了社会认知领域。当前,无意识这一概念已迅速蔓延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吸引着越来越的研究者参与其中。

    (3)研究方法的突破扩展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一方面使原有的实验室研究方法衍生出更多的变式,例如用以研究内隐学习的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SRT)任务就类似于原来的选择反应时,通过被试对随机序列和固定序列的反应时差值来获得内隐学习效应[11];另一方面,学习和记忆的无意识研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实验思想和具体方法,例如用以分离不同心理加工过程的实验性分离假设:当同一自变量使不同的测验任务有不一致的结果,就可以推断完成不同测验任务的心理加工过程存在差异。分离逻辑促进了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区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则为建立意识和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心理机制作出了贡献。通过设置、调节神经网络的相应参数,研究者就能够从网络结构的变化趋势推测学习和记忆的共同心理加工过程。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杨治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