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65492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整合研究趋向(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6期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研究内隐学习,SRT范式与AGL范式之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不同:AGL的实验操作位于规则获得阶段,它制造了两种“学习规则”的条件,并将其中的间接条件对应于内隐学习;而SRT的实验操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知识测验阶段,它通过两种测验的区别来定义内隐学习:在不要求被试刻意地外显表达规则知识的间接测验条件下,被试的规则知识反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这与内隐记忆的测验任务分离逻辑何其相似!

    无独有偶,在内隐学习的第三大研究范式——复杂系统控制中,内隐学习同样被操作性地定义为两种测验间的分离现象:被试在一个问题解决任务中的表现会越来越好(间接条件),同时他们有无法外显地叙述自己事实上所掌握到的系统规则(直接条件)[5,14]。

    综上,内隐学习的范式演变,使内隐学习的操作定义从“训练分离”走向了“测验分离”。研究者开始关注不同的测验任务是如何适宜或不适宜既有知识的表现,而不仅仅纠缠于规则知识的获得到底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问题上。而这一现象的成因,可能在于——证明无意识地与规则有关的知识经验表现,更加贴近实验者可以观察和把握的被试行为这一末端,因此是更为审慎和稳健的研究取向。
, 百拇医药
    尽管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研究仍然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但两个领域内实验研究的内在逻辑却惊人地相似,并呈现出趋同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寻找整合这两个领域的经验证据或理论框架。

    2.2 经验相似性

    曾有研究者总结了大量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的实证研究[7],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四大经验相似特征:

    首先,两者都和刺激表面特征紧密关连:内隐记忆方面,Jacoby和Dallas(1981)发现,如果刺激在学习阶段呈现在视觉通道,而在测验阶段呈现在听通道,启动效应就会受到妨碍,但外显任务却没有受到影响[15]。此外Bassill、Smith和MacLeod(1989),Graf、Shimamura和Squire(1985),Roediger和Blaxton(1987)也发现随着学习-测验阶段的形式改变,词干补全任务中的启动效应受到很大的削弱,而回忆和再认的成绩则不受影响[16-18]。内隐学习研究中,Berry和Broadbent(1988)发现假如两个系统控制任务具有很高的知觉相似性,那么两者间就会产生正迁移,反之则迁移不会发生。Willingham(1989)等人发现在序列反应时任务中,当被试已经习得一种重复的空间序列时,假如刺激呈现的知觉特征发生改变(如颜色),迁移也不会发生[14]。
, 百拇医药
    其次,两者都具有耐久性:内隐记忆的保持时间比外显记忆更长。Jacoby和Dallas(1981)发现启动效应能持续数日甚至数月之久,而再认记忆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消退[14]。内隐学习也同样具有耐久性。在Allen和Reber(1980)的一项持续两年之久的研究中,要求被试在配对联想和观察学习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学习两种不同的人工语法[12]。两年后,研究者并不告诉被试测验的字符和两年前相同,只是简单提醒他们两年前的实验,然后要求他们对新刺激进行归类。结果研究者发现,即使学习发生在两年之前,被试的成绩仍显著高于随机水平。这说明外显知识很容易随时间而流逝,而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在长时间隔后仍能被探测到。

    第三,两者都不受加工类型和水平等变量的影响:内隐记忆成绩不受学习阶段精细加工或非精细加工等因素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会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改善[15,6]。内隐学习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当鼓励被试运用精细假设检验的策略时,人工语法的学习并未得到促进,计算机控制任务的表现也没有得到提升,而这种策略的采用则被证明有助于改善外显学习的成绩。
, 百拇医药
    最后,两者都出现内隐和外显的分离:正如2.1中的叙述,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SRT及以后的范式)共同基于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的分离逻辑。测验分离的典型实验结果,就是间接测验和直接测验的成绩相关很低,这说明两者分别反映了不同的学习记忆机制(内隐/外显记忆,内隐/外显学习)。在Hayman和Tulving(1989)的启动效应实验中,残词补全和和再认测验成绩不存在相关,也即两者随机独立;实验操作变量对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成绩的影响不同,也即两者功能独立[18]。而内隐学习研究中,Berry和Broadbent(1995)发现练习能提高任务绩效,而外显规则陈述不受影响;详细指导语促进了陈述知识测验成绩,而控制任务的实际表现却没有得到提高[19]。在内隐和外显学习的随机独立方面,Berry和Broadbent(1984)发现任务成绩和陈述性知识之间有很小的负相关[19],Willingham等(1989)在文章中亦做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互独立的推断[14]。

    2.3 搭建共同的理论框架
, 百拇医药
    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不但具有经验特征上的相似性,两者在用以解释的理论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重叠,它们共同的理论解释包括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样例理论、分布式记忆理论等。

    Squire(1986,1987)和Tulving(1985)等人根据对遗忘症的研究,着眼于记忆的神经机制,提出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21],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多重记忆系统是指把记忆看作是由多个不同的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这里即指内隐记忆系统和外显记忆系统。而每一个操作系统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在每一操作系统之内,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比在不同操作系统中的加工过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在理论上允许每一个记忆系统有其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多重记忆系统原本用以解释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但是内隐学习研究者,例如Berry 和Broadbent(1988)也赞同这一理论,认为外显任务具有陈述性特征,而内隐任务则具有程序性特征。

    Roediger等(1990)提出的迁移恰当加工理论反对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它认为记忆系统只有一个,间接测验和直接测验之间的分离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22]。研究者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加工过程:知觉加工和概念加工。前者主要依赖对刺激表面特征和知觉特征的分析,而后者则主要通过对刺激的意义和语义信息的加工来完成。这个原本出现在内隐记忆领域、反对多重记忆系统说的理论,也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发挥了解释作用。Stadler(1989)认为,内隐学习任务被证明依赖于刺激的知觉特征,这就说明数据驱动加工在内隐学习中的重要性。而被试难以表述任务中的规则,则显示出概念驱动加工在内隐学习中相对不重要的地位。
, 百拇医药
    范例理论作为内隐学习的一种理论解释,明了地揭示了内隐学习是如何具有和内隐记忆的同构性的。Broadbent等(1986)认为在复杂系统控制任务中,被试会建立一张记录所有以往尝试输入和系统输出的“对照表”;而被试在任务过程中,会根据当前情景在这张“对照表”中搜索最可能匹配的项目,然后据此进行反应。这样一来,复杂系统控制内隐学习的表现就无异于内隐记忆中的残词补全任务了——根据当前情景来补全“对照表”中的反应。Brooks(1978)的实验证明被试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反应可基于某些特定的范例。他的实验材料为两套由不同语法生成的字母串。实验中,他使用了一个配对联想学习范式。在此范式中他把字母串与英语单词配对。两套字母串是以一个不明显的方式被区分的,它们分别与描写新世界的单词或旧世界的单词配对。被告知后来作区分的被试能够区分出语法与非语法字母串;未被告知的被试则不能区分。由此可知,被试能够用类比来贮存范式并进行归类从而达到随机水平之上。而另一方面,在内隐记忆的文献中,在重复启动的实验中也提出了范例理论的解释,认为事件的范例被编码和被提取是启动效应的必要条件。

    [ 上 页 ] [ 下 页 ], 百拇医药(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