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65054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社会认知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6期
     摘 要 社会认知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在验证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和探索与情绪调节策略、依恋系统活动有关的心理活动过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把当前社会认知理论特别是心理表征这一重要概念运用到理解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中去的价值已经逐渐显露。文章概述了关于内部工作模式与心理表征的关系及其在启动效应、可得性与通达性、记忆、情绪、归因等五个重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依恋风格,心理表征,启动效应,可得性与通达性,归因。

    分类号B844

    在人的生命全程中,个体总是带着各自的社会交往经验以及各自理解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模式加入到新的社会关系中去的[1]。依恋理论认为这种认知模式在个体早期经历中就开始起作用并且有可能影响终生。Bowlby提出依恋“内部工作模式”这一概念对此进行了概括。所谓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一种认知/情感性的构造,是在婴儿/孩子与父母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2]。因此有些学者也把这种内部模型或心理导引称作依恋表征(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此外,其他一些偏重成人亲密关系研究的学者习惯用“依恋风格(attachment styles)”的术语,即指由期望,需要,情感,情绪调节策略,以及由天生的“依恋行为系统”(Bowlby,1982/1969)与特殊的依恋经验历史(常常开始于与父母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的社会行为组成的系统模式[3]。而内部工作模式被认为是依恋风格的内化,以一种类似其他社会认知结构的方式运作。在多数情况下,长期形成的依恋风格与内部工作模式的概念具有互通性。
, 百拇医药
    近20年来,依恋研究形成了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由于研究方法和侧重的问题有差异,使得两种研究取向的研究者们相互忽视。发展心理学家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亲子关系,以及家长的“与依恋有关的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学家则发展了自我报告测量法来研究婚恋关系。它们的主要分歧在于:运用自我报告法的研究者难以信任观察法和访谈法的评价标准,而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的研究者认为自我报告法似乎只能抓住有意识心理过程的一小部分,很难触摸到观察法和访谈法(主要是访谈法)所揭示的深层心理机制。这两种测量虽然有共同的理论渊源,但是二者得出的结论之间的相关却很微弱[2]。

    社会认知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有用的方法[4]。社会心理学家在应用自我报告测量的同时,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大量尝试了探测无意识心理机制的测量技术,使用了一些严格的实验过程和测量(如语义启动,情感启动,反应时)来验证依恋系统运作的一般假设[5]。目前,社会认知取向在验证依恋理论的核心假设和探索与情绪调节策略、依恋系统活动有关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将在比较内部工作模式与社会心理学中心理表征这一相似概念的关系的基础上,总结目前依恋工作模式在社会认知研究取向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五个方面:启动效应、可得性和通达性、记忆、情绪、归因,并由此对将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 百拇医药
    1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与心理表征的关系

    心理学家把心理表征定义为个体在记忆中对信息的编码。个体可以创造、保留和使用表征。表征一旦存储,个体就会在各种生活中都使用它。表征可以影响我们外显的、有意识的对过去的回忆,也可以内隐的、无意识地影响我们对现在的感知或判断。表征对于我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记忆、情绪、归因和行为反应等实现的。在微观层面上,它包括联想表征(主要集中于新知识的获得和使用上,它通过建构新的表征结构控制着即刻的学习,海马及其相关器官控制着快速、即刻的学习)、图式表征(强调对现有的一般知识的使用,它通过不断地对事物或事件的一般特征进行建构表征,控制着缓慢进行的学习,皮质结构控制着语义学习(缓慢的学习))、特征表征和分类表征等;在宏观层面上,它包括态度、图式、定势等[16]。

    Collins和Read认为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在许多方面都与社会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心理表征相似,如图式、摹本和原型等等[1]。像其他所有结构一样,内部工作模式被认为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组织——组织经验并为理解新经验提供框架从而引导社会交往。它是个性的核心特征之一,这种特征是在与依恋有关的背景中通过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依恋系统模式所塑造出来的[6]。因为内部工作模式是建立在依恋背景下的,所以它包括依恋行为系统的历史经验、以这种经验为基础的关于自我和他人的信念以及表现这个系统的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当与依恋有关的事件发生时,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一个在记忆中非常容易接近的认知结构。一旦被激活,它就会直接影响对社会信息的认知过程和情绪唤醒。接着,这些影响又很可能被伴随着情绪反应的情境认知所影响。并且,这个系统更多的是自动加工的[6]。可以看出,内部工作模式这一术语带有很浓厚的概念性假设,心理表征的概念为从毕生发展的角度理解依恋理论和内部工作模式提供了一种方法,进一步从心理表征的性质上来探讨内部工作模式的运作机制和结构将成为可能。目前,许多研究者把认知研究中的研究范式引入到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中,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 百拇医药
    虽然内部工作模式与心理表征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某些方面它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与关注语义知识和口语陈述的传统图式观念不同,依恋理论看重的是动机因素(需要和目标)和行为倾向的表征[1]。第二,内部工作模式作为认知/情感性构造,是在情绪体验和以满足情感需要为中心的背景下形成的,所以内部工作模式比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其他典型表征更多的依赖情绪。第三,Bowlby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包括对看护者可得性的表征、自己是否值得照看的表征以及社会情境中其他个体的表征,这些表征是高度相互联系的[7]。因此,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被认为是比其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心理表征更广泛、更多维、更复杂的心理表征[1]。最后,依恋被认为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之一,所以内部工作模式具有其他心理表征所不具有的生理起源[8]。

    2 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与启动效应

    Bowlby依恋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生理或心理的威胁(例如,一个危险人物的出现,与依恋对象分离)会自动激活依恋系统——一个以维持亲近支持性他人为目标的动机系统。危险一般会促使人们向依恋对象求助——提供安全天堂和安全基地的人——以此作为处理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方法[3]。在安斯沃斯对婴儿的陌生情境研究中就已发现:在激活依恋系统的情况下(例如陌生人进出,母亲离开等)才能有效地考察依恋行为。为此,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启动效应范式使得研究成人依恋表征,特别是研究内部工作模式的无意识特点成为了可能。启动效应的实验技术可以用来激活特殊的心理表征,并可以用来评估行为结果的激活作用。例如:一旦某个危险被评估,依恋系统的激活可以通过记忆网络中与依恋有关的节点的易接近性表现出来。这些前意识状态的激活节点可以为随后的信息加工过程提供准备,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并在有意识公式化过程之前影响个体的行为计划[6]。
, 百拇医药
    根据这些理论,可以假设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各方面的发展成熟,个体可以通过内在表征的自动激活来获得安全感,而不需要个体亲身经历。这种认知激活保持了对提供过安全和庇护的依恋对象的符号性亲近感[9]。当对依恋对象的表征被激活时,活化作用无意识地扩展到对依恋对象可得性的表征上,还有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护,别人是友善的还是带敌意的等等。这个过程非常快,几乎不需要花费时间和信息加工资源或任何随意行为,而是以完全无意识的方式进行[7]。例如,在与伴侣短暂分离后,被试会写出他们感到焦虑、愤怒和悲伤[10,11];如果让被试想象他们的伴侣离开他们,被试会有生理反应[13],还会增加与死亡有关的想法的易接近性[5]。而这些悲伤信号并不一定要是有分离危险的,也并不一定要依恋系统真实地被激活。

    [ 下 页 ], 百拇医药(王争艳 杨 叶 汪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