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365031
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第6期
     直接遗忘任务可能导致被试选择性地回溯词汇,可能增加了编码,并没有引起抑制。最近研究表明,抑制可能是创伤性相关记忆损伤的一个机制。因此,DePrince和Freyd运用直接遗忘范式研究了高分离者和低分离者在逐列记忆方法的创伤性记忆[17]。研究结果与先前一致,在分配注意条件下,高分离被试比低分离被试回忆更少的创伤性相关的刺激[17]。

    3.4 警戒回避假说

    Mogg和Bradley等人提出针对焦虑个体的警戒-回避假说(hypervigilance-avoidance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焦虑症患者起初注意威胁性刺激(阶段一),紧接着就回避它(阶段二),避免对它的进一步精细加工。这种加工模式可以维持焦虑状态,因为焦虑个体能更多地识别潜在的威胁性刺激,而随后的回避策略阻止他们对这些刺激的威胁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于威胁性刺激的高估导致个体持续处在焦虑状态。警戒回避模型对这种矛盾作了解释,认为焦虑个体最初对威胁信息的遵循自动适应方式,直接把注意从威胁性信息上转移开,通过这种策略,试图减轻威胁刺激可能引起的焦虑情绪状态。这种回避策略可干扰对威胁信息的精细加工,因而导致对威胁信息的记忆不良[18]。
, http://www.100md.com
    Mogg和Bradley用认知实验检查创伤性焦虑个体对比较缓和的威胁刺激的负性注意的时程特点,如威胁性词汇和生气的面孔。实验采用探测任务,刺激呈现时间为100ms到1500ms。这些研究表明高焦虑个体对与焦虑有关的威胁信息存在负性注意,但是负性没有受到刺激呈现时间的显著影响。研究没有发现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对威胁的回避结果,可能因为回避策略仅是一种对引起厌恶情绪状刺激的一种外在表现,而这些研究中的刺激(威胁词汇或者面孔)没能引起足够的情绪厌恶,不能充分揭示警戒回避模式[18]。

    2004年,Mogg和Bradley运用比词汇刺激或者面孔生态效度更好的图片刺激,如描述暴力、死亡、损毁等情景的图片作为实验材料[19]。两种呈现时间为500ms和1500ms。结果表明,和低特质焦虑被试相比,高焦虑特质被试在短时呈现时对高威胁性的图片更警戒,在长时呈现时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很好地解释了警戒-回避假说的假设。

    4 小结
, 百拇医药
    在理论上对心理创伤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对临床上心理问题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对创伤进行系统的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成为了热点,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还较少。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技术,有利于发现创伤性个体产生的认知变化,如注意和记忆的过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创伤性事件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脑成像技术,可以准确地了解心理创伤所引起的内在脑神经生理机制的变化。如采用fMRI、EEG,以及ERP等技术进行认知神经脑成像的研究,发现了海马、杏仁核、前额叶等脑区可塑性的变化都会对创伤性记忆产生影响[20]。海马更可能与创伤性记忆的遗忘、普遍的记忆功能损害有关,杏仁核更多可能与创伤性记忆的不易清除有关。

    文章分析了心理创伤和创伤性分离的含义,比较了创伤性分离的主要理论,介绍了相应的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技术模型。我们发现,各理论之间既有一定的一致性,也存在着分歧。Helga Matthess所提出的创伤性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主要以临床治疗为取向,采用临床和认知研究相结合的EMDR技术,侧重于创伤性分离对人格结构产生的影响,基于该理论背景对某些创伤性病人采用EMDR治疗,可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编码假说以及与警戒回避假说是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内提出的理论,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认知研究,如DePrince和Freyd(2004)研究高分离被试对创伤性相关刺激无法准确回忆,支持了回避编码假说[17]。McNally(1998, 2001)研究的PTSD诊断的女性报告童年暴力历史,和控制组相比没有表现出对创伤性相关刺激的较低的回忆,不论是在记忆指导语组,还是在遗忘指导语组,结果不支持回避加工假说[15,21]。Field(2001)的研究表明,创伤幸存者,尤其是那些具有PTSD症状的人,对创伤性有关的信息过度注意(如强奸受害者,在改版后的stroop实验里对词汇“强奸”),表明被试加强了创伤相关词汇的记忆而减少遗忘[22]。Kristen等人(2005)采用纵向研究方法,发现个体对童年期性虐待记忆的更准确[23]。Kristen对此用语义网络(恐惧网络)假说解释,创伤性相关的信息通过恐惧网络被储存[24]。Mogg (2004)研究表明,高焦虑个体对高威胁性信息的回避模式具有时程性[19]。
, 百拇医药
    当前国外对该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Freyd和Deprince的研究与Mogg等人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回避加工假说,但Mogg等人主要研究的是普遍焦虑性个体,而非具有创伤性分离趋势的特定焦虑性个体。作为创伤主体的人格因素,可能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另外,从心理创伤的客体因素分析,对产生创伤的事件类型也没有进行细致的分类。急性事件和慢性事件也可能对心理创伤的分离症状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某些结果仍然存在着分歧。如McNally与Field,以及Kristen等人的研究结果与Freyd和Mogg等人的研究结果几乎完全相反,他们认为创伤性个体对创伤性事件的回忆更好,不存在回避加工,对此他们用恐惧网络理论进行了解释。

    最后归纳起来,我们发现当前该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焦点,焦点一是“是否存在回避警戒”,焦点二是“是否存在回避加工”,焦点三是“是否存在回避记忆”。我们设想,心理创伤性分离个体对创伤性相关信息进行加工的时候,首先会对创伤相关信息予以警界,产生回避注意;当个体无法回避注意,如要求其进行有意注意的时候,个体会回避加工;当个体无法回避加工的时候,如被要求进行有意识记的时候,个体会回避记忆,或者有意遗忘。但是,要对该设想进行检验,需要进一步的系列实验研究。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杨蕴萍,王倩. 创伤:精神分析进展. 全国首届心理创伤治疗和危机干预学术研讨会. 北京:2005, 10

    [2] Kalsched D. The inner world of trauma: archetypal defenses of the personal sprit. London EC4P 4EE, 11New Fetter Lane: Routledge, 1996

    [3] Freyd J J. Betrayal trauma: The logic of forgetting childhood abus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 Goldsmith R E, Barlow M R, Freyd J J. Knowing and not Knowing About Trauma: Implication for Therapy.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2004, 41(4): 448~463

    [5] Becker-Blease K A, Freyd Jennifer J J, Pears K C.Preschoolers’ Memory for Threatening Information Depends on Trauma History and Attentional Context: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sociation. Journal of Trauma & Dissociation, 2004, 5(1): 113~131

    [ 上 页 ] [ 下 页 ], 百拇医药(赵冬梅 申荷永 刘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