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2期
编号:11607936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2期
     不同的研究中也有不同的表现,Rivis和Sheeran对示范性规范在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作用进行元分析研究发现,示范性规范与行为意向相关系数达到0.44,在控制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后,示范性规范能增加5%行为意向的解释量,并且在年轻被试的研究中以及健康行为的研究中,示范性规范与行为意向的相关更高。

    5.1.3 知觉行为控制

    知觉行为控制是计划行为理论中最受争议的一个概念。知觉行为控制是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新增的变量,增加知觉行为控制的目的是为解释非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的早期工作主要解决知觉行为控制测量项目的内部一致性问题,近些年更多的研究者通过因素分析发现,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项目分别负载在两个因素上,一个因素与完成行为能力的信心有关,另一个因素与行为控制有关。一些学者认为前一因素反映的是内部控制信念,后一因素反映的是外部控制信念,Ajzen认为这样理解不太合理,他更倾向于认为前一因素反映的是自我效能感信念,后一因素反映的是控制信念,并曾将两因素分别命名为自我效能感和控制力,由此一些学者推断知觉行为控制评估的是两个不同的结构,但Rhodes和Coumeya认为将知觉行为控制区分为两个结构没有理论依据,这样做可能会导致理论的退行(即问卷项目建构理论结构,而不是理论结构产生代表性的问卷项目)。他们还认为提高知觉行为控制的测量方法与技巧是走出当前理论困境的最佳选择。

    5.2 行为意向与行为之间存在中介变量

    尽管计划行为理论能解释部分行为方差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