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62365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3期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由于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导致症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动物模型为条件性恐惧和应激敏感化模型。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长时程留存的恐惧性记忆、高唤醒等症状与大脑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三个脑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功能增强密切相关。其中杏仁核活动增强是条件性恐惧记忆获得、保持和表达的关键神经基础。内侧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去抑制及海马向杏仁核传递的威胁性环境信息,促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在经历创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上调及多巴胺活动的增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主要神经基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证明多巴胺D2受体在改善患者症状中的作用比较重要,但仍需作更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惧条件化,敏感化,多巴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分类号 B845

    1 前言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由于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导致系列精神症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分类手册一第四版(DSM-Ⅳ)将PTSD归在焦虑障碍中,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急性(症状持续小于3个月)、慢性(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伴延迟起病(症状在应激后至少6个月才出现)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