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9年第2期
编号:11760843
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理论述评(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第2期
     摘要: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研究者对该效应提出多种解释。这些理论可分成三大类:侧重于社会认知的接触假说、效用分析;侧重于面孔表征的多维空间理论、整体/部分假说;侧重于加工过程的认知忽视和注意、加工水平说、内群/外群模型、双加工理论。每种观点与其他观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均不能很好地解释现有的研究结果。未来的研究需致力于直接操纵可能影响本族效应的因素。

    关键词: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社会认知;面孔表征;加工过程

    分类号:B842.2

    1.引言

    我们看国外的电视节目时,会觉得电视里面的黑人看起来都一样,很难区分,而我们却能很容易地区分中国人的不同面孔。那么,是不是我们对本族面孔的认知要比异族面孔的要好呢?心理学研究确实发现个体对本族面孔总是比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Malpass&Kravitz,1969)。这一现象被称为本族效应(own-rage effect)。过去近40年对该效应的研究表明,这一现象是比较稳定的,在各种族群中在各种实验范式下都存在(见Meissner&Brigham,2001)。然而,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并未对该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达成一致意见,提出了各种解释本族效应的理论假说。我们根据各理论的侧重点将这些理论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于社会认知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