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66009
恐惧管理研究:新热点\质疑与争论(3)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1期
     存在两种闭合倾向:非具体的闭合(Nonspeeificclosure)和具体的闭合(Specifie closure)。非具体的闭合是指,当个体面对不确定性情境时,只想获得一个答案,无论该答案是什么;而具体的闭合,指的是在某种条件下。个体只希望得到这样的答案,从而满足特定的需要。举例来说,对一位刚结束高考的考生而言,得到好成绩是个体最想要的结果,是具体闭合;而对判卷老师而言,只想给考生一个分数,无论多少都可以,是非具体的闭合。

    Dechesne等(2004)观察到,并非所有的死亡思维均能引起防御,只有当死亡和自我联系在一起后,防御反应才会出现。因此,死亡突显效应产生的前提,是自我受到了威胁。那么,死亡觉知究竟威胁到了自我的哪些方面,个体又会以何种策略应对呢?

    Dechesne等认为,死亡提醒不仅威胁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感,同时带来了令人厌恶的不确定感。死亡会摧毁一切意义,破坏一切关系,泯灭一切欲望,这是确定的;同时,死亡觉知又会诱发极强的不确定感,个体不知道自己的死亡会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式发生,也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为了应对这两大威胁,个体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当死亡提醒威胁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时,诱发了具体的闭合需要,即个体需要特定答案,需要相信自己是生活在这个有意义世界中有价值的一员:而当死亡诱发不确定感时,个体需要非具体的闭合,只要能够降低或者消除不确定性,任何答案均可。
, 百拇医药
    上述分析与TMT既有重合,又有不同。首先,相同之处在于,两种理论都假设,死亡突显会增强自尊需要(具体闭合需要)。不过,TMT认为,死亡突显只会增强个体已有的内在世界观,而认知闭合说则预测,死亡提醒会诱发个体非具体的闭合需要,无论何种世界观,只要能降低不确定感,个体都会支持。那么,当所启动的世界观不是个体既有的,或者可能会对自我意义产生威胁时,死亡突显会产生怎样的效应呢?Dechesne等(2004)用实验证据支持了认知闭合说。相对于控制组而言,死亡突显后,无论启动的世界观是支持灵魂不死,还是支持死后一无所有,都会得到个体的认同。也就是说,死亡突显诱发了非具体的闭合倾向。

    进一步推理,如果死亡突显对自我构成了双重威胁,既诱发了具体闭合,又诱发了非具体的闭合,那么,闭合需要倾向(Need for cognitiveclosure)应该调节着死亡突显效应。简单来说,死亡突显后,高闭合与低闭合倾向者的反应应该不同。由于高闭合倾向者难以忍受死亡诱发的不确定感,因而会产生较强的负性情绪,并且容易使用非具体闭合策略;相反,低闭合倾向的个体。乐于身处不确定性之中,面对死亡时负性情绪应该较少,更易使用具体闭合策略。实验证明,高闭合倾向者更害怕死亡,会花费更少的时间回答死亡提醒问题,且更易使用贬抑策略;而低闭合倾向者对于既定的死亡结果更容易接受。甚至会有好奇感,更倾向于使用具体闭合策略(Dechesne&Kruglanski,2004)。
, 百拇医药
    2.1.2 评价

    认知闭合说为死亡突显现象做出了新的阐释,而且比较合理。不过,在解释其它实验现象时,该学说存在很大困难。比如,如何解释死亡突显后,个体对赤裸裸的性活动的兴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呢?再者,闭合说也没有解释在高闭合情境中,为何是这种闭合而非其它闭合。换句话说,该学说只能解释认知倾向,不能解释导致认知结果的原因。在本例中,闭合说无法解释死亡觉知为何引起个体这样,而非那样的追求和坚守。从这个角度看,闭合说和TMT是相辅相成的。前者重在解释死亡认知防御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后者更关注产生这种心理反应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2.2 意义维持说

    2.2.1 基本观点与证据

    Heine,Proulx和Vohs(2006)提出了意义维持模型(Meaning Maintenance Model,简称MMM),主张意义破坏后个体的修复反应,是死亡突显效应背后的直接动机。所谓意义(Meaning),指的就是关系(Relation),个体通过关系将周围的一切联系起来。Heine区分了三种意义:自我间的意义、自我与外界间的意义以及外界事物间的意义。
, 百拇医药
    所谓意义维持指的是,人是意义制造者,个体无法容忍意义缺失。当一种关系受损后,个体会自动尝试恢复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多数人的认知图式中,扑克牌中的红色可能会与桃形或者方块联系在一起,当被试看到一种红色的梅花时,已有的预期关系受到了威胁,这时个体就会自动或者主动尝试修复意义。意义维持有三种基本途径:重新修复(Revlse)、重新解释(Reinterpret)以及流体代偿(Fluid compensation)。重新修复是指努力将已经变化了的关系恢复原状;重新解释是指个体可能意识到关系受损严重,只能被动接受现实,重新建立预期,改变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的现实;而流体代偿指的是个体放弃修复和解释,试图在其他领域重建新的关系。举例来说,恋爱关系破裂后,可以努力修复关系,也可以重新解释导致现状的原因,或者不理会关系的变化,而去追求新的关系。

    MMM认为,死亡觉知造成了意义(关系)的巨大破坏,死亡威胁着一切意义的存在。死亡突显后的防御反应,是个体旨在恢复意义系统的表现。支持MMM的证据表现在:一方面,不同的威胁可以诱发相同的反应。死亡突显效应并不只是死亡提醒才能引发,其它威胁,比如生活无意义感、想象家中被盗均可引起相似的防御反应,这说明多种威胁可能都损害了同一结构的功能:另一方面,同一威胁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比如死亡突显不仅能提高个体的自尊需要,而且还可以引起世界观防御、亲密关系追求等多种现象,这表明防御反应之间在功能上可以相互代偿。MMM依此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所有威胁都造成了某种意义破坏,而修复意义可以有多种方式,并且这些功能相互问可以代偿。
, 百拇医药
    2.2.2 评价

    MMM很好地解释了防御结构之间的代偿功能,也较为合理地阐释了死亡突显效应背后的深层动机。然而,和认知闭合说类似的是,MMM也侧重于解释动机过程变化的规律,并没有说明个体因何产生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反应。另外,MMM的致命伤在于,对所有个体而言,死亡都是未来生活中可以预期的确定性事件,是意义(关系)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又怎么会威胁到意义呢?

    2.3 极化防御说

    2.3.1 基本观点及证据

    Mcgregor(2006)观察到,死亡突显所引发的反应多是极化的(zealous),是个体已有态度的增强。比如,个体原本不喜欢异己者,死亡突显后,更加不喜欢。Mcgregor进一步指出,极化反应本质上是一种进攻性防御(0ffensive defense),面对自我威胁,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加强个体

    , http://www.100md.com(刘亚楠 许 燕 于生凯)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