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科学进展》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12905
不幸福感的概念和模型(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第7期
     从古代的道家和佛教到现代的心理学家都对幸福感与不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讨。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与不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则成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争论的焦点。

    2.1幸福感和不幸福感是不能共存的

    关于幸福感和不幸福感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道家和佛教,中国很多的哲学家都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佛教的哲学在幸福感和不幸福感之间划定了很明显的界限,认为不幸福感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幸福感仅仅存在于西方的极乐世界里。道家的观点也认为幸福感和不幸福感之间就是全或无的关系。庄子认为,完美的幸福感存在于缺失的幸福里,例如一个人只有在失去自由后,才会体会到拥有自由的幸福。换句话说,如果人们追求幸福,结果就是不幸福(Lu,2001)。总的来说,道教和佛教都认为幸福感和不幸福感是不能共存的。

    2.2幸福感和不幸福感的辩证关系

    中国哲学家从最早的“阴一阳”的角度来看待万事万物(Kim,2001;Osgood,1979)。他们认为表现出积极一面的(如幸福感)就包括了它自身的反面。反过来,表现出消极一面的(如不幸福感)就保留了自身一些积极的东西(Kitayama & Markus,1999)。哲学家们认为好的事物后面不可避免的跟着坏的事物,如在中国的俗语里就有这样的成语:否极泰来。这种循环的生活哲理同样可以用在幸福感和不幸福感上。Lu(1998)认为幸福感是依赖于不幸福感的,不幸福感是隐藏在幸福感里面的。

    在Lu(2001)的研究发现,幸福感和不幸福感很可能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幸福感和不幸福感是两个整体,但它们是相互依赖、不断变化的关系。她同时指出幸福感和不幸福感是矛盾、动态但可以相互转换的。在这种关系里,又存在两种观点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