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安全与健康》 > 2005年第12期
编号:11312804
“不注意现象”剖析及其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1日 《安全与健康》 2005年第12期
     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总是在由人、机器设备、作业及环境条件等要素条件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体,即所谓的人—机—环境系统中进行的。在这一系统中,人是劳动的主体,是系统构成的主导因素。由于种种原因,人在作业中会产生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常有所谓“不注意安全”的行为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发生重大操作失误,从而导致人—机—环境系统发生故障或酿成重大事故。显然,“不注意现象”与事故预防关系密切。《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将它列为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必须对这一现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便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

    一、“不注意现象”与生产事故的关系

    从许多事故案例看,事故似乎是由于作业者的不注意因素引起的。在事故分析中,也常把事故原因归结为作业者思想麻痹、注意力分散等。例如:

    1、 某电业局输电工区在线路检修时,由于附近刚好有一工地正在举行开工典礼,十分热闹,检修人员思想不集中,误蹬平行架设的带电线路,造成触电,严重烧伤。
, 百拇医药
    2、 某市旧城区改造工程工地, 由于夜间施工作业场所照明不足,施工人员没有注意到现场周围土体松弛脱落的现象而未及时采取防患措施,结果发生基坑边坡塌方,导致施工工人被压死亡。

    3、 矿井生产,作业环境恶劣,冒顶事故发生率极高,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点,本应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而某煤矿井下工人,在到达工作面后,急于生产出煤,完全没有注意到作业点周围煤层底板已经脱落,结果在出煤过程中被脱落下滑的底版砸中身亡。

    有关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相同类型的事故一再重复发生,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造成事故的原因全部或大部归咎于作业人员的“不注意”。因为,人们在正常情况下决不会故意制造事故,同样也不会有意识地造成不注意。如果说,不注意是事故的原因,倒不如说不注意现象是某种原因的结果。因此,研究不注意现象的产生及其特点,排除造成不注意现象的条件,对事故的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 百拇医药
    二、“不注意现象”的分析

    “不注意现象”的心理特征属于事故预防心理学中人的因素研究范畴。人机工程学认为,不注意现象不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不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过程,它与注意在心理状态上是同时存在的,是“注意—不注意—注意”心理反应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在时间上不同步。从信息接收的角度看,人的感觉器官一旦接收到新的注意信息后,便会迅速的从原来的注意方向转向另一方向上去,并保持对这一信息的注意,这是一种复杂的选择反应的结果。同样,人机工程学认为,引起不注意现象产生的基本因素是将作业人员卷入事故的环境和操作对象(如前例所示)。这些因素是造成事故的最大心理隐患,是产生事故人为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了作业者所面对的客观因素与作业者本身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内在因素。

    就外部因素是引起事故的客观原因而言,它至少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

    1、 不良的物理环境因素。它是致使人体疲劳,引起注意分散,意识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施工工地夜间照明不足,矿井不良的微气候环境(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等)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经常使作业人员不能很好保持注意力和正常操作,容易发生事故。
, 百拇医药
    2、 强烈的无关刺激对注意的干扰。由于注意与不注意同时存在的特点,因此,当外部的无关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便会引起作业人员的“无意注意”,并从注意对象移开而造成事故。如前例,作业地点的强噪声等因素干扰作业人员导致作业人员触电事故发生。我们可以从人的因素出发,改善工作环境的不利因素,如将气温、照明、噪声和工作与休息时间等控制在适当水平,使人能够在精力充沛、集中的条件下工作。

    3、作业规程设计不合理或做了重大改变而造成的意识混乱。人们长期从事某项工作会形成所谓的“作业习惯定型”,违反这种习惯定型会使人的操作不熟练,失误率升高。因此,当采用新的规程,新的技术设备时,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操作人员形成新的习惯定型。防止由于程序改变,工艺技术改进或变化,使操作人员习惯定型的不适应,造成不注意,引起操作失误。

    造成不注意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是指那些由于人体情绪和生物节律等生理和心理因素构成的原因,这些原因大体可分为三类:
, http://www.100md.com
    (1)意识中断及所谓“异常意识”状态。人在入睡被催眠或入睡时的做梦,都属于“异常意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时,人的大脑的高级意识活动(如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对行为目的的预见性、主观能动性等意识活动)被抑制。作业人员服用了某些药物、毒品,患某些疾病都可能引起意识中断,使作业人员行为失常,酿成事故。

    (2)注意的起伏和分散。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机制看,人的注意力都不可能长期保持高度意识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或减弱,呈周期性变化。因此,越是高度紧张,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其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应合理安排劳动时间,防止作业人员过度疲劳。因为注意力减弱期间,容易向不注意转移造成思想麻痹,导致事故发生,是意识水平低下的表现。

    (3)生物节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每个人的生命活动,从出生之日起均受到体力、情绪和智力循环的影响。在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循环的生物节律临界日期内,发生事故的概率最大,两种或三种节律的临界日期重合时,事故发生的概率会更高。上海铁合金厂安技科把多年来所发生的105个工伤事故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事故中有67例,当事人的生物节律处于低潮或临界期,占总事故数的63.8%,这种理论在国内外实践中均已收到成功应用的实效。因此,考虑人的生理生物节律,对于科学地安排生产作业,保持作业人员的注意力是有益的。
, 百拇医药
    三、“不注意现象”的对策措施

    显然,要完全防止发生不注意,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人机工程学对事故的分析一般倾向于追究客观环境条件,尤其是倾向于追究机械设备设计方面的原因。其基本观点是:容易发生事故的条件比容易发生事故的人为因素更容易检测、评估和改变。只要工作条件和机械设备条件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就可以有效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而在人—机—环境的复杂系统中,据统计,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约占80%,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也应对人的因素采取措施。

    我们可以对引起不注意现象的外在和内在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针对人—机影响的相互作用界面,应用人机工程学技术,设法改进设备、作业环境和操作规程,甚至改变整个生产系统的设计;加强对危险区域的保护措施,消除作业场所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使其适合人员作业的特点,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此外,我们也可以改进对职业人员的选拔方法,通过选拔,录用具备特定生产作业所要求的个性特征和技能的合格人员,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我们还可以应用人员培训和激励技术于预防事故之中。这是因为在选拔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的真正或直接符合选拔标准的人员毕竟是少数,因而所执行的人员选择标准往往会随之降低。所以,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以提高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训练其对紧急或意外情况做出正确反应的能力。特别,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与行业工作有关的禁忌行为,能减少外来不良刺激;遵章守纪,执着敬业的心理素质也是抑制“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进行正常性的安全宣传教育,使人们提高警惕,加强注意,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事故预防涉及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人—机—环境系统的协调优化,必须研究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规律,并可把生物节律等现代安全理念应用于安全生产活动中。, 百拇医药(郑云燕 林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