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04年第11期
编号:11114762
呵护脑血管 捍卫生命尊严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1日 《家庭医药》 2004年第11期
     就全世界而言,脑血管病是第二大致死原因;而在中国,它已经成为第一大致死因素。我国每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为150万,新发病例250~350万,目前现存患者700万。2003年,全国因脑血管病的直接医疗支出为97亿,加上康复费用等共计300亿。一系列数据告诉我们,脑血管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中国卒中中心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曾说过:“从来没有一种疾病像中风一样,让如此众多的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丧失尊严!”因此,在2004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本刊特约记者特地走访了这次会议的组织者王拥军教授,以便让读者深入了解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内容,从而——

    怀着一丝忐忑不安的心情,记者走进了王拥军教授的办公室,这时他正在接电话,谈论的恰恰就是即将举行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的相关事宜。等待时,记者环顾四周,一幅“宁静致远”的题字跃入眼帘,或许正是拥有这种心境,才让王教授如此年轻有为。

    待王教授接完电话,我们的采访就从这次会议开始……
, 百拇医药
    一谈到“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王拥军教授显得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这是在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学术层次最高的脑血管病会议,届时将有2000名世界各国研究脑血管病的学者出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将推出两大亮点,分别是卒中单元和脑血管介入。此外,王教授还告诉记者,组织这次会议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众健康教育。

    听到这里,记者不免有些兴奋,我们做这次专访的意义,也正是为了进行脑血管病的大众健康教育,恰好和这次国际会议的第二个重要任务不谋而合。

    认识中风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脑血管病、脑卒中、中风这些概念虽然不陌生,但并不特别清楚。于是,记者请王拥军教授为读者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听到这个问题,王教授点了点头,说道:“的确,这几个概念是有些混淆。脑血管病指的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临床现象;而中风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变。举个例子来说,脑血管畸形称为脑血管病,但只有当其破裂时才叫做脑卒中。而老百姓通常所说的中风,其实和卒中就是一回事。”
, 百拇医药
    “那么,我们还时常会听到脑溢血、脑血栓、脑梗等名词,它们又各是什么含义呢?”记者接着问道。

    “总的来说,中风可分为脑缺血性中风和脑出血性中风。”王教授形象地比喻道,“脑缺血正如水管被水垢堵塞了流通不畅,24小时内可恢复的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4小时不能恢复的称为脑梗死。而脑梗死又分为六大类,即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心源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低灌注脑梗死、动脉炎及可卡因中毒等引起的脑梗死,以及其他原因不明造成的脑梗死。而脑出血,则正如水管破裂水流出一样,如果血液流入脑实质则称为脑溢血;如果血液流入脑表面,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和许多读者一样,记者很想了解中风与其他两者不同的特点。

    谈到这里,王教授显得十分痛心,他告诉记者,中风的突出特点是高致残率,这在其他疾病中是没有的。60%~70%的中风患者会出现部分或完全残疾,这包括了肢体残疾、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其中语言和智力的残疾是相当可怕的。王教授说:“这令我想起了美国前总统老布什1996年的一个关于‘脑的十年’的演讲,布什说,人的本性在于脑的功能,失去了脑的功能便失去了人的本性。我觉得很有道理。”
, http://www.100md.com
    明确危险因素

    “中风危害如此巨大,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它的发生呢?”记者认为,弄清中风的危险因素非常重要。

    关于危险因素,王拥军教授说:“中风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已知的、却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男>女)、种族、家族等;二是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症、心脏病、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具有上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就称作中风的高危人群。当然,高危人群和中风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能够控制中风的群体发病机会。”

    “您刚才提到,年龄是中风发病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那是不是可以说,中风是老年人的专利,与中青年人无关呢?”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王教授肯定地回答:“这种想法当然不对,事实上,中青年卒中占整个卒中的11%,而且目前还有年轻化趋势。巨大的压力、不健康的社交方式(比如抽烟、喝酒、彻夜不眠等)、活动量日趋减少,是中青年卒中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 百拇医药
    熟悉临床表现

    说到中风的发生,突然发现嘴角歪斜是绝大多数普通百姓首先想到的症状。中风的临床表现究竟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早期发现中风呢?

    王拥军教授说,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肢体麻木、言语障碍、突然头痛、突然眩晕和表现为复视及单眼视力丧失的视力障碍都是中风的典型临床表现,只要出现上述一个症状,就可能预示发生了中风。王教授还特地补充道:“在健康教育中,我们经常教老百姓通过三个动作来识别中风。第一,对着镜子微笑,观察是否有口角歪斜;第二,双手平举,坚持一会,观察是否有一只手坠落或抬不起来;第三,说一句绕口令,当然是平时会说的,看是否有找词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言语。”

    记者接着问:“很多人并没有您所提到的那些典型表现,但却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这种情况属于中风吗?”

    “单眼发黑要警惕脑血管病,而双眼出现的常不是。”王教授慎重地说,“脑血管病常出现眩晕,而眩晕不等于头晕,眩晕一定要有天眩地转、左右晃动等感觉。”
, 百拇医药
    “原来如此!相信很多人都把头晕和眩晕混为一谈了!”记者感叹道。

    正确地治疗

    谈到中风的治疗,王拥军教授滔滔不绝:“对不同类型的中风,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脑缺血为例,它的治疗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是血管再通;其次,是抑制缺血导致的级联瀑布;第三,稳定生命体征;第四,处理急性并发症;最后就是二级预防。”

    “我们知道,对于心梗患者,放置支架已经应用得十分广泛,那对于中风的脑缺血患者也是如此吗?究竟什么情况需要手术呢?”

    略微停顿了一下,王教授告诉记者,其实,目前国内外对于中风放置支架都还不太普及。患者是否需要手术,主要是看血管狭窄的速度及斑块的性质,而不是狭窄的程度。有的人狭窄程度很严重,但因为是慢性狭窄,血流代偿足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这时就可以不用手术。但是,在利益驱动下,当前血管内膜剥脱、放置支架等手术适应征,在一些医院变得越来越松,这是不正常的。
, http://www.100md.com
    在谈到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新方法时,王教授十分自豪地说:“天坛医院独创了一种‘鸡尾酒疗法’(PAS)。P代表丙酊酚、A代表阿司匹林、S代表他汀类药物,这个疗法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斑块,临床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说到中风的治疗,就不能不提到卒中单元,这也是王教授在各种场合都反复提到的。记者就此问道:“这个概念可能对普通老百姓还十分陌生,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卒中单元不是一种新的治疗技术,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系统。”王教授说道,“它区别于普通病房的特点在于:标准化文件的指导,多学科合作以及康复的早期介入。所以,卒中单元可以看作是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是一种组织化医疗。有成熟的实验证实,卒中单元可以使死亡率降低15%,致残率降低30%,平均住院时间降低25%。”

    听到这几个数据,记者不禁感叹:“很多人都认为一旦发生了中风,一辈子就算完了。看来,只要进行科学、正确的治疗,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恢复的。”
, http://www.100md.com
    “的确如此!”王教授十分赞同地说,“虽然中风是一个致残性很高的疾病,但只要接受正规系统的治疗,40%的患者是可以恢复的。”

    积极地预防

    时间已经不早了,记者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中风的预防上。王拥军教授首先解释了我们常常听到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含义。他耐心地说,一级预防指的是对从未发病人群的预防,而二级预防指的是对曾发病人群预防复发,如控制血压、抗血栓、保护血管功能等。他还特别强调,在预防中风上,有几个常见的误区:第一,中青年人不得中风,事实上并非如此,中青年人也应积极预防中风的发生;第二,寄希望于定期输液,只输液是不能预防中风的,关键是寻找和切断危险因素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二级预防;第三,相信中风预报,而现在有些江湖骗子宣称,化验一滴血就可以预测是否发生卒中,这是一派胡言,希望大家不要相信。

    采访接近尾声,王教授感慨地说:“对于中风的防治,我们知道的已经足够,大家身体力行地去做才是关键!。”

    专家简介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北京医学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理事,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培训中心主任。发表论文100多篇,编写著作10余部,获各级成果奖10余项。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卒中单元,在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http://www.100md.com(邵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