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12年第5期
编号:12208028
糖尿病自我管理之胰岛素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家庭医药》 2012年第5期
     糖尿病患者经常会遇到打不打胰岛素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人愿意打胰岛素。不少人觉得打针麻烦、疼痛,也有人怕“打上胰岛素就撤不下来了”,千方百计地抵制注射胰岛素。其实,这正说明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胰岛素。实际上,有些患者告诉医师,他们在打胰岛素前十分紧张、恐惧,打了之后才感到打胰岛素也没那么可怕。所以,该打胰岛素的患者千万不要抵制,以免贻误病情。

    胰岛素,好处多

    首先,胰岛素能使患者的病情获得最好的控制,使其糖、蛋白、脂肪、水盐及酸碱代谢平衡维持正常,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使患者维持良好的体力及精神状态,正常地生活与工作。

    其次,胰岛素治疗是一种最生理的疗法,对肝、肾、胃、肠影响最小的治疗方式,除了引起低血糖外它的不良反应最小。

    第三,随着口服降糖药价格的猛涨,胰岛素的治疗花费也相对较低。

    适应证,对着看

    胰岛素治疗主要适应以下几类患者:

    1.1型糖尿病患者,他们不打胰岛素就很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

    2. 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发病初期血糖较高者或体重下降而至消瘦者,这类患者不打胰岛素就难以得到满意的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3. 有较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如糖尿病合并感染、肺结核等、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以及内外妇儿科急症、外伤、手术等。

    4. 有较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如中期及中期以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较重的早期肾病及临床肾病等,为了防治这些并发症的恶化,避免双目失明或者尿毒症等悲剧的发生,也必须注射胰岛素。

    5. 妊娠糖尿患者。一般主张,糖尿病患者准备怀孕时就应开始注射胰岛素,使糖尿病获得最好的控制,以保证平平安安地生下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注射时间,看品种

    一般来说,注射胰岛素必须在餐前进行,为了留出胰岛素吸收和发挥作用的时间,在使用短效胰岛素时,多采用餐前15~30分钟注射的方法。单组分人胰岛素类似物发挥作用更快,使用这种胰岛素,就不必提前打针。也就是说在使用这种胰岛素时,打完针就可以吃饭,故有人称之为餐时胰岛素制剂。

    在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同时使用时,也可以开始即使用中效胰岛素或者预混胰岛素制剂。单独使用中效胰岛素者,应在早餐前30~60分钟注射,预混胰岛素制剂应在餐前30分钟注射。当然也可放在晚睡前使用,以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

    单独使用国产长效胰岛素则疗效不佳,所以这种长效胰岛素很少单独使用。但是甘精或地特胰岛素属超长效胰岛素制剂,可以早上打,也可以晚上打,而且不要求一定在进餐前后注射。对有“黎明”现象(编者注: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清晨3~9时即黎明时分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的患者,为了避免因注射胰岛素过晚而引起空腹高血糖,早餐前胰岛素注射应早,最好不晚于早7时。

    如何注射,有方法

    打胰岛素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患者视力尚可,又有一定文化水平,就完全可以学会。因为由别人打胰岛素往往不能保证时间,特别是早晨那针胰岛素往往打得很晚,如未经过注射胰岛素方法的培训,方法不对或者剂量不准,就会影响疗效。所以现在主张患者自己注射胰岛素,实在有困难者也主张由患者的亲属帮助打针。

    ◎注射前,使用70%的酒精消毒皮肤,不能用碘酒等含碘消毒剂,因为经常使用碘酒皮肤难以耐受。在多数情况下,胰岛素是皮下注射。皮下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很多,包括双上臂外侧(包括三角肌处)、腹部两侧、臀部及大腿外侧等都可选作注射部位。前臂与大腿等部位的内侧有大的血管与神经,不宜选用。皮下注射的部位要经常更换,最好两周之内不使用同一位点注射胰岛素。短时间内多次在同一部位注射,可能使局部皮下组织吸收能力下降,甚至形成硬结而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和利用。含有鱼精蛋白的长效胰岛素制剂能与体内某些成分结合起来,在皮下形成块状物造成毛细淋巴管堵塞,更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消毒后,将皮肤捏起,另一只手持注射器,使注射器与皮肤的角度在45~90度,很快用力将针头刺入皮肤,试着抽吸一下针芯,在肯定没有回血后,将胰岛素注入皮下,一边注射一边逐渐拔出针头。

    ◎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刺口,以防止少量胰岛素自针刺口溢出。如果针刺口少量出血,可压得重一些,时间长一些,就可达到止血目的。如果注射器与皮肤成角太小,胰岛素注射太浅,不但会加重痛感,而且可能会影响吸收。

    调整剂量,有讲究

    开始打胰岛素后,很难做到一步到位,一般来说剂量会比实际需要量小,以免发生低血糖,注射数日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平时采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调整剂量也是常有的事儿。患者本人有自行加减2个单位胰岛素的权力。调整胰岛素剂量的方法如下:

    1. 先调整饮食及体力活动,待血糖稳定后再考虑调整胰岛素剂量;

    2. 4次和4段尿糖半定量是调整胰岛素用量的最好指标,能反映前一次胰岛素剂量适合与否,通常可按每个(+)号加减 2U 胰岛素来调整,一般一天加减不超过8U(单位)。1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接近理想时患者对胰岛素较敏感,调整剂量时应更加谨慎;

    3. 每次调整后,一般应观察 3~5日,血糖及尿糖稳定以后,再做下一次调整,如血糖及尿糖有继续下降趋势,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以免急于求成,反而引起低血糖症;

    4. 尿糖阴性、血糖偏低者应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时候糖尿病患者出现这样的情况,餐后2小时血糖较高,但到了下顿饭前,又变成低血糖,让人不知道怎么办。增加剂量,怕下顿饭前血糖更低;减少剂量吧,又怕这顿饭后血糖更高。这时可采取的第一个办法是增加胰岛素剂量,使饭后血糖水平得以下降,然后在下顿饭前加餐,避免下顿饭前出现低血糖症。

    另外也有一种可能是患者对胰岛素的吸收较慢,血糖升高时胰岛素还没有到位,出现餐后高血糖;一段时间后,血糖已经下降,胰岛素反而达到高峰,结果引起下顿饭前的低血糖症。这时可采取的第二个办法是延长打针和吃饭之间的时间间隔,使胰岛素的吸收与血糖的升高同步。阿卡波糖能使血糖高峰后移,以适应餐后高血糖以及下顿餐前低血糖的情况,也可一试。

    影响因素有5项

    影响胰岛素注射剂量的因素很多,包括:

    1. 年龄及生理情况:从婴幼儿到成人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按每千克体重所需胰岛素计算,青春期每千克体重所需胰岛素量最大;月经期血糖波动大,胰岛素需要量常增加。妊娠过程中,胰岛素的需要量逐渐增加至妊娠末期。

    2. 饮食及活动量:饮食中热量高、活动量小则胰岛素需要量大,饮食中热量低、活动量大则胰岛素需要量小。

    3. 病程长短:1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很长者胰岛素需要量减少,这种情况可能与体重下降有关,因为消瘦者胰岛素需要量较少。另外,也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肾脏是胰岛素代谢清除及糖异生的重要场所,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功能减低,胰岛素清除速度降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再加上肾脏利用其他营养物质生产糖的能力下降,故胰岛素需要量减少。

    4. 应激:糖尿病患者在各种应激,尤其是感染发热时,胰岛素需要量增加。有人发现,当患者体温超过于37.5℃时,体温每升高 1℃,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 25%。

    5. 激素与药物:有些药物会影响胰岛素的代谢清除和胰岛素的作用强度,对胰岛素有增强作用的包括酒精、水杨酸制剂、口服降糖药等;有减弱作用的包括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和噻嗪类利尿药等。

    编辑/严敏 jtyy6730@163.com, 百拇医药(向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