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14年第8期
编号:12571916
手术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日 《家庭医药》 2014年第8期
     编者注:最近,一则“医生手术32小时累趴地上”的微博在网上传开了,从发布的图片可以看到,当手术完成后,3名医生累得散了架,直接躺在了手术台旁的地上……手术台边的故事还真不少,本期我们来看看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陈刚医生做手术的两个故事。

    (一)

    都说手术要分秒必争,可是有一次,我却在手术台前整整停顿了20分钟,你能想象吗?

    患者是一位老船长,性格爽直硬朗。也正是因为他的硬朗,手术后感觉好,就一点没有顾忌,结果由于运动量过大,几个月后复查,发现钢板上螺丝钉有松动。于是我们决定为他做一个取出螺钉、重新固定的手术。这原本是一个简单的手术,结果手术时发现螺钉松动部位冒脓液,这说明松动时间已经比较长,身体已有感染,这在颈椎手术中很少出现。但是现在不能再打螺钉,那么原先植入的钢板怎么固定?

    这个意外状况,是制订手术方案时没考虑到的。我脑子里一下子蹦出来许多问题:现在必须取出感染部位螺钉和固定钢板,这下得反反复复多少次手术才能愈合?患者吃苦不说,还有费用问题,怎么向老船长交代?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哪种最合适?能两全其美吗?所有的问题扑面而来,我坐在手术床边,像凝固了一般,脑子转得跟轱辘似的。
, http://www.100md.com
    手术台上,患者处于全麻状态,切口敞开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同台的大夫都看着我,等我指令。就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我身上的衣服几乎全部汗湿。必须迅速理清思路,拿出最完美的方案,使患者少受痛苦,少花钱,还要保证手术效果……就那么一动不动地整整坐了20分钟后,我终于站起来,说道:手术继续。

    我把植入的钢板取出,清洗伤口,放置引流管,缝合。然后用哈罗氏支架从胸部到头部固定好脖子,再把患者翻过来,接着从颈部行后路手术,进行椎板融合。手术顺利完成,患者安然下了手术台,一周后出院。半个月后患者回院拔掉引流管,前路伤口愈合,患者带着支架,可正常走路和生活,3个月后复查,支架拆除,康复。

    老船长哪里知道,这么简单的手术竟然碰到了大难题,如果当时按普通的手术方案,他得多开好几刀,而最后思路一变,少吃多少苦啊!

    (二)

    有个女患者,做的是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手术一切顺利,患者回到病房。一般我们要求患者术后3~5小时后要下床活动。下班前,护士巡查时发现患者手脚没有感觉,也就是说瘫掉了。消息很快反馈到我这里,我一听,赶紧让医生护士把患者送回手术室!通常情况下,患者的瘫痪是由于手术部位的血肿压迫神经和脊髓造成,这时越快打开切口摘除血肿,挽回的余地越大。如果拖到明天,患者就真的瘫了。
, 百拇医药
    患者被飞快地推回手术室。这第二次手术是在局麻下做的,我希望患者处在清醒状态,这样她的感觉如何我马上就可得知。重新打开切口,取出置换上去的椎间盘,患者马上告诉我说:“手脚有感觉了!”当时我想,果然是置换上去的椎间盘有问题,便给患者换上新的椎间盘。结束手术回到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我几乎筋疲力尽,不吃饭,不说话,躺在躺椅上,回想手术过程。一个个手术细节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想不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爱人在一旁看着我,每次见到我在那儿呆坐着,她从不多问,我非常感谢她能理解我和我的职业。她是个敬业的中学教师,所有的家务和孩子的教育都是她一手承担。她老说我回到家就像个蔫了的气球,回家只是为了充气,充足了气就往医院飞。

    就在我思前想后时,手机又响了,是值班大夫焦虑的声音:“刚刚手术的患者又瘫了!”天哪!当时的我脑袋嗡的一声,彻底懵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还能开第三刀吗?国内有哪一位大夫可以请求救援?我脑子飞快地思索着。最重要的是我很茫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一会儿面对家属和患者我如何交代?
, http://www.100md.com
    等我赶到患者床边,已是半个小时后,脚步沉重得像灌了铅,腰都有直不起来的感觉,我走到患者床边……“有感觉了!”患者突然叫起来,我还以为听错了,事情发生得太蹊跷!回到办公室,我几乎是瘫坐下去的。

    后来确诊,患者是因为突发癔症而手脚麻木,换句话说,方才的第二刀也是多吃的。但当时哪个医生敢不开第二刀呢?出现这样的状况,真是让人天旋地转。不过,大夫的应急能力和宝贵经验也就是这样积累和锻炼出来的。

    我想说,做医生难就难在这里,医生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不是冷冰冰的商品,做坏了,可以报废,或者重新来过。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我能做好这个患者的手术,不等于一定能做好另一个患者的手术。再说,鲜活的生命哪里容得下误差、疏忽、报废这样的字眼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