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气管、支气管疾病 > 支气管哮喘
编号:13706308
重症支气管哮喘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今日健康》 20141
     【摘 要】 目的 了解重症支气管哮喘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所有患者心理、机械通气、用药、氧疗、健康教育、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在对57例患者进行护理后,病情均得到改善,32例(56.14%)完全控制,23例(40.35%)部分控制,2例(3.51%)未控制,住院时间为(9-32)d。结论 强化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干预,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重症;支气管哮喘;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1-0132-01

    支气管哮喘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病理机制复杂,主要诱导因为包括行为、心理、遗传、环境、机体免疫等,临床主要表现小支气管黏膜水肿、平滑肌痉挛、胸闷、咳嗽、喘息,易发管腔狭窄,病情反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多发于5岁前。在临床上,哮喘需进行长期系统性治疗,可保证患者生存质量[1]。本文主要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与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实施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吻合,伴有呼吸困难、哮鸣音、白色黏液痰等症状,其中男性占有37例,女性有20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在(40.82±7.56)岁之间;病程(0.6-30)年,平均病程为(12.56±2.58)年。病因分型:3例精神因素,20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过度劳累,12例天气转冷、吸入粉尘,17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1例肺源性心脏病,7例肺气肿。

    1.2 一般方法

    予以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疾病发作时,患者易发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诱导迷走神经兴奋,加重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必须要强化心理护理,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争取患者信任,及时消除患者负面心理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2.2 氧疗护理

    入院后予以吸氧、湿化氧气处理,一般鼻导管吸氧每分钟为2-4L,面罩吸氧每分钟维持在4-6L,确保患者用氧安全;

    12.3 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予以患者肾上腺素、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舒喘灵、异丙阿托品气雾剂等药物,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现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1.2.4 机械通气护理

    针对非创伤性通气失败患者而言,需予以机械通气,构建人工气道,避免呼吸道水分流失,合理调整湿化器内蒸馏水温度,使其处在34℃左右,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呼吸道钻膜损伤;

    1.2.5 饮食与环境指导

    坚持少量多餐原则,进食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注意病房环境卫生,确保病房干净,定时开窗通风,控制温度与湿度;

    1.2.6 健康教育指导

    强化健康教育,加强疾病防治宣传,定期组织进行复诊,开展专题讲座,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

    1.3 观察指标

    执行哮喘控制评价标准,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中的呼吸病学册标准,评估哮喘患者的控制程度,主要分为三种:即未控制、部分控制与完全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57例患者进行护理后,32例病情完全控制,占56.14%;23例部分控制,占40.35%;2例未控制,占3.51%。患者住院时间为(9-32)d,平均为(15.6±2.5)d。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慢性呼吸道疾病,临床治疗强调与护理相结合,可保证临床效果。本文研究显示,在对57例患者进行护理后,32例完全控制,23例属于部分控制,2例未控制,提示护理干预在重症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意义。究其根源,护理干预从患者饮食、病房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等角度出发,结合临床用药指导,可及时消除患者焦虑、烦躁等负面心理情绪,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并予以针对性处理,增强体质,预防感染,保证患者生存质量[2]。具体而言,在护理实践中,医学模式已由单一形式过渡为复合型模式,本文研究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运用多体系护理技术与手段,予以患者个体化护理模式,将多学科知识融合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一般来讲,由于支气管哮喘患者需进行长期维持性治疗,予以患者护理干预,强化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与交流,监测患者生命特征,做好氧疗护理、用药护理、机械通气护理及健康教育与饮食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增强治愈信心,争取患者信任,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保证患者生活质量[4]。

    综上所述,针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而言,必须要强化护理干预,予以及时、有效的综合护理方法,有助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玉玲.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6):3506-3507.

    [2]彭春兰.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5):297-298.

    [3]李彩霞,王小英.9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2(36):42-42.

    [4]关晓燕.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30):128-129., http://www.100md.com(陈娇)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气管、支气管疾病 > 支气管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