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今日健康》 > 2016年第3期
编号:12850707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42例
http://www.100md.com 2016年3月1日 《今日健康》 2016年第3期
     【摘 要】 目的评价刺五加穴位注射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以刺五加注射液穴位注射,主穴取安眠、三阴交,随证配穴,同时配合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对照组仅给予右佐匹克隆口服,治疗22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五加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失眠 右佐匹克隆 刺五加注射液

    失眠是临床的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失眠虽然起效较快,但不良反应多,常出现耐药性和成瘾性,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用药依从性低,直接影响到失眠的疗效[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失眠,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失眠患者共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3岁。平均病程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失眠症诊断的标准[2]: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平均病程为每周3次或3次以上,病程1月以上,入组前2周患者未服用镇静、安眠药物。排除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失眠者,排除精神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肝肾功能异常者及严重COPD者,排除药物依赖及成瘾者。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间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刺五加穴位注射+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刺五加注射液穴位注射,主穴为三阴交、安眠穴。配穴:心肾不交加太溪、心俞;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肝阳上亢加太冲;胃气上逆加足三里。穴位注射操作:选定穴位并消毒后,抽取刺五加注射液5ml刺入皮肤并达到腧穴深度,经询问患者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后方可缓慢注入上述药物,每穴1ml,一日两次,上下午分开,为防止腧穴所在皮肤机化,所选腧穴交替注射,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休息2d后再行第二疗程。同时配合口服右佐匹克隆片,每晚1次,3mg/次,睡前30分钟服,连服22d。(2)对照组:对照组仅口服右佐匹克隆片,服用方法同治疗组。

    1.3 疗效标准

    参照我国《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3]:治愈:患者夜间睡眠时间>6h,容易入睡,入睡后不易醒;显效: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总睡眠时间<6h;有效:患者的失眠症状减轻,但睡眠时间与治疗前相比较增加不足3h。无效:患者的睡眠无明显改善或失眠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多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5或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两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失眠系大脑的抑制和兴奋功能失调所致,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右佐匹克隆属于环吡咯酮类化合物,是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的代表药物之一。由于右佐匹克隆具有药效强、不良反应小、毒性低的特点,因此成为临床治疗失眠症的主要药物。但是,笔者观察到右佐匹克隆仍然存在着连续使用疗效降低及部分患者产生依赖的情况,限制了其的使用。

    失眠症属中医“不寐”“不得卧”范畴,正如《灵枢口问》所云 :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而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4]。不寐多因思虑过度,耗伤心脾或者气血亏虚,心神失养而发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为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健脾安神[5]。刺五加注射液为刺五加的提取液,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作用,可改善脑部血供,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利于恢复睡眠-觉醒周期[6]。安眠穴为为调节睡眠障碍的经验穴,三阴交健脾安神,交通阴阳,二穴合用共奏调整阴阳,健脾安神之意。穴位注射具有药物和针刺双重刺激腧穴的作用,可延长药物对经络、腧穴的刺激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显示,刺五加注射液穴位注射疗法联合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对失眠症有较好的疗效,未发现临床不良反应,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口服右佐匹克隆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范连科,王秀兰,孟维利.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07,4(9):35.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187.

    [4]洪刘和.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 56 例[J].河南中医,2013,33(2):255-257.

    [5]叶珺. 失眠论治[J].河南中医,2011,31(11):1318.

    [6]柴一峰.穴位注射并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2231-2233.

    作者简介:王培力,女,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对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