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活文摘·养生版》 > 2012年第2期
编号:12175962
俗称看医生治道在神使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生活文摘.养生版》 2012年第2期
     中医治道自来强调,医者治愈疾病,除了针药切证之外,要竭力调动起患者的精神情志,这样针药才可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

    大家乍看此题可能觉得不知所云,“看医生”是我们日常习用的俗语而已,和中医治道扯得上啥关系?我说两者关系大了。老百姓习惯将就医看病说成去看医生,大家平日对此可能司空见惯。而作为一名中医的我,随着临证经历的日渐丰富,越来越觉得“看医生”这一俗语意蕴深长。

    第一次关注这个俗语是在多年前。那天下午,一位患友来找我。两个月前,他父亲去世悲伤过度加上熬更守夜,导致感冒、眩晕、呕吐、腹泻,住院治疗一周,感冒眩晕腹泻好了,但一直上腹胀痛、口苦泛酸。做胃镜检查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吃了一个多月西药,没有多大效果,于是想到找我吃中药治疗。当时我了解病情后,也只是常规地给她解释病情开出处方,没想到接下来出现了戏剧性的状况。在我快下班的时候,接到了她的电话。她说:真是“药医有缘人”,下午在我这里看了病离开后没多久,腹胀的情况就缓解了,平时饿了会烧心难受,现在也好很多。第二天一大早,她又打电话来兴奋地说:简直太神奇了,喝了一次药,早晨口干口苦的症状就不明显了。
, 百拇医药
    这似乎有些天方夜谭,但却是摆在眼前的实事。事后我曾反思,这名患者所患疾病,无论中西医都认为与精神情绪关系密切。特别是从中医来看她的发病,其结核病后肺气受损,加上“悲则气消”,肺金之气不能制约肝木,肝胆气逆又逢外感邪气闭郁,悲伤之时生病住院,更加重情绪抑郁、气机郁滞,于是胆气横逆犯胃而成该病。《内经》所谓“邪在胆,逆在胃,胆汁邪则口苦”。她的病证,情志因素很重。而她当年罹患耐药性肺结核,对利福喷丁耐药,我给她加上中药配合后耐药情况消失,结核治愈,使其对我非常信任;我给她详细分析病情既使她明白了病的来由,减轻了心理负担,又增进了她对我的信服。应该说,当她与我交流后,她的精神情绪好了很多,气机得以疏达,所以才会没吃药症状就有缓解。学医的时候,师辈就教导“治病先治人”,“治在神使,神不使则药无效”。中医治道自来强调,医者治愈疾病,除了针药切证之外,要竭力调动起患者的精神情志,这样针药才可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否则,患者精神不使,即使针药切证,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正因为从患者的体会来看,一个医生并不是单纯的看病开药,所以才形成“看医生”这样的俗话。
, 百拇医药
    “治道在神使”,似乎唯心了,反对中医者也以此批判中医,说中医药纯属安慰剂作用,并无治疗效果。这纯属偏见误解。中医自古反对唯心的迷信。早在《内经》就明确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从现代生理学来看,我们人体一切组织器官,都是在神经和体液的作用下发挥其功能,精神情绪是高级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之一,精神情绪会在高层次作用于神经,最终影响机体的整体功能。中医是在辩证地认识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基础上,正视精神对机体功能的指导作用,强调治疗中针药与精神保持协同,而不是纯粹的精神至上。《内经》说:“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一个人如果根本没有康复的信念和想法,甚至抱定必死之心,这样的精神情绪会导致机体各脏腑功能都出现低迷状态,即使药物有一定效果也是暂时的对抗扶持作用,难以最终治愈。有位癌症的患者,在我的一位老师那里治了三年,癌虽然在但未发展,患者一般情况也挺好:后来老师过世,患者在师兄那继续治疗半年就恶化去世。师兄总结说,看过老师多年的处置,基本上是固定的方案,我们继续用这个方案却没那疗效。老师一去世,患者就已经失去生存下去的信念了。

    这就是“看医生”,无论医生和患者都值得玩味这三字儿!作为医者,除了开出一纸处方,还应注意花点时间开笺精神处方,不要忘了“治在神使”。作为患者,则要鼓起愈病信念,更要信任您的主治医生,相信医生的处方是良药,记住“神不使则药无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