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活文摘·养生版》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2299859
谁说无聊一无是处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生活文摘.养生版》 2012年第10期
     每个人都会有觉得无聊的时候,面对无聊,请你勿要迁怒于乏味的工作、糟糕的交通以及令人麻木的琐事。无聊感并不是单纯由客观环境引起的,而是意识层面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它会让你产生一种复杂的、与存在有关的倦怠情绪。但无聊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提供思考和反省的机会,还可作为判断工作有价值与否的标志,更是一种来自自己的提醒:去和自己、和别人建立关系。

    无聊感来自于空虚,而空虚是人在生活中缺乏目标,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实感和价值感的一种心理状态。

    一种源于自身的提醒

    在一个安静晦暗的学术讲演厅中,一场令你产生挫败感的战斗在你和疲乏之间上演了。脑袋上方的投影仪嗡嗡作响,但你的注意力却神游于那些幻灯片之外,你不再接收信息,转而开始了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台上那位教授离你仿佛隔着十万八千里。这时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无聊。

    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无聊的时候?无聊的感觉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譬如排队等候时、大假结束后刚开始上班的那两三天、长期做同一个单调又重复的工作……无聊感都在慢慢滋生着,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茁壮成长。

    “你怎么会一个人在家待着也不会觉得无聊呢?我就不行。”安可这样对我抱怨着,她是一个很开朗的女孩子,但她怕一个人在家,即使是看电影、上网,也会被突然而来的空虚感击中,有一次还在家里莫名其妙地哭了。再想想,她又说,“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和朋友的关系,也开始让我烦心了。”因为和朋友闹了矛盾,大家的关系疏远了,安可不知道找谁说话,于是她的业余活动就是——去购物。越觉得无聊时,购物就越频繁,而不少人也是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抵抗无聊,可是买完之后,仍然觉得空虚。

    无聊得心慌时,那种什么都抓不住的感觉,大多数人都有着切身体会,大部分人只是单纯地无聊着,但还有些人会因为闲得发慌就去做些莫名其妙的荒唐事。比如就像前段时间的两则新闻,一则来自日本,说一个男子因为无聊,搬了炸弹向皇宫发射,当即被抓;另一则是一个中国男子,因为无聊连续打了100多次110,最后,也被抓了起来。这两则新闻,看似搞笑,可无聊有时候真的会让人做一些不可思议、自己也无法解释的事情。

    其实无聊不仅仅是一个让人烦躁的时刻,更是一种源于自身的提醒:你和自己、和朋友的关系正在流失,你需要对建立关系重视起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三种重要的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关系缺失了,就会让人感觉心里没着落。和自然失去联系,可能是大家最容易看到的——哪里的绿化少了,杂物多了,心里都觉得不舒服。而另外两种关系,流失起来无声无息,可一旦感觉到的时候,就会很空虚。

    一份空虚的心理状态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无聊感与注意力密切相关,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情绪对无聊感的产生也有影响,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

    极端情况下,如果一个个体对怎样使自己快乐一无所知,这将导致一类更加复杂的、与存在有关的无聊感产生,这通常源自广泛的无意义感。当一个人出于现实考虑或迫于其他压力而放弃了至关重要的生活目标和梦想时,有关存在的无聊感就可能产生。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巴尔迪尔于2000年描述了6例被他称之为“生活无聊感”的病例。在这些病例中,生活目标的缺失导致情绪矛盾和普遍无聊感的产生。譬如,曾经有位女性为了爱情放弃了成为一名生物学家的梦想,现在她觉得与丈夫在一起的平淡的生活越来越无趣,这令她时时幻想着如果自己当时选择了梦想,生活将是如何精彩,而不是现在的无聊样;还有位男性抛弃了成为一名天文学家的理想,转而将宗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无聊感来自于空虚,而空虚是人在生活中缺乏目标,无法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实感和价值感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一般情况下,无聊与空虚感是偶尔有的,但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感觉则是失常的前兆。有无聊综合症的人的具体表现是生活懒散,蓬头垢面、晨昏颠倒、坐立不安、懒得与人交流,听广播、CD、看电视总开大音量,并经常发出“好无聊”的叹息。

    无聊感又可派生出无助感,总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内心苦闷在积累,极需找人倾诉和求助,但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时时陷入绝望之中。如果你出现了这些表现,说明你对生活本身已发生了厌倦,人际关系产生了扭曲。需要对自己的心理随时做出调整、纠正,使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个正面能量的催化剂

    无聊并非一无是处。许多研究的参与者发现,无聊可以提供一个思考和反省的机会,把自己看得更清楚,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办事能力,更好地管理自己。此外,无聊还可作为判断工作有价值与否的标志——工作,对大部分人来说,除了意味着物质的保障外,还有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了满足这两个目的,人们会考虑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来满足工作需要,或者获得更多的个人成就感;人们也会为了让自己工作得快乐而尽量避免做让自己焦虑的工作,而做自己觉得值得的工作,从而获得满足感。无聊的工作是不值得浪费时间的,同时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实际上,许多学者已将无聊感视为一种催化剂。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德斯基在他1995年的作品《无聊礼赞》中写到:“当无聊的大潮来袭,请伴它而去。让自己随波逐流,浸没于其中,慢慢沉底。总的说来,处理讨嫌之物的规律是,你越快沉底,便越快上浮。”总而言之,如果你能够成功摆脱无聊的消极效应的影响,它便可以化阻力为一个巨大的动力。

    无聊的“虚度光阴”还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它能让我们在接下来的“不无聊时刻”,投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

    一点远离无聊的小改变

    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的时候,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是,有些人却更加频繁地感到无聊。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于不具备自娱自乐的能力而闲得无聊,或者是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弃。

    如何远离无聊并不是一个寻常问题。易于陷入无聊的人们罹患焦虑症、抑郁症、嗜药及酒精成瘾的风险更高。相应的,这些无聊的人们更易怒、好斗,在社交场合更容易行为失当,而在学校或工作中也更易表现欠佳。而支招的关键词则是“改变”,无法改变环境就改变自己,为自己找到工作重点、活在现实当中并发现生活的意义所在。

    如果无聊感源自刺激不足的乏味工作,变更一下工作可能是解决办法,或者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水平来丰富自身的工作环境,适当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吧,重新发现工作和自己的价值;如果是业余时间常常被无所不在的无聊感占据的话,那就努力去试着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或学习一些新技能,从中发掘新的快乐。

    另外,你还可以打破常规,为生活增添“变数”。譬如,给多年未联系的老友打电话;找从未去过的地方旅行;去颇有名气但离家较远的二手书店淘书。重要的是,感觉无聊时不能坐着发呆,而应找点事给自己做——擦地板、洗衣物、健身、散步……这样做也许无法摆脱无聊感,却可以支配自身行为,一旦运动起来,无聊感会减轻,充实感将随之而来。, 百拇医药(木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