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学》 > 2005年第1期
编号:11112754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监测药物流产前后子宫血流变化及病理学改变
http://www.100md.com 2005年2月1日 林 静 林 立
第1页

    参见附件(155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流产前后子宫的血流变化及病理学改变。 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58例药物流产子宫动脉和滋养层动脉进行检测,比较用药前后两动脉的血流变化、药流组与对照组血清亚硝酸盐和硝酸盐(NO-2 .NO-3 )浓度及子宫内膜病理学改变。 结果 服药后与服药前比较子宫动脉和滋养层动脉的阻力指数、收缩期与舒张期比值均增高,血流峰值速度(Vmax)和血流量(PBF)明显减低,差异显著(P<0.05);孕妇血清NO-2 .NO-3 浓度比非孕妇女显著增高,服药后比服药前的浓度降低,差异显著(P<0.01)。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药流后的蜕膜和绒毛细胞变性,其血管内皮细胞向管腔内突起,基底膜中断。 结论 应用CDFI监测子宫血流变化和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可作为临床观察药物流产效果的手段。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药物流产;子宫血流;病理学检查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是一种有效终止早孕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药物对子宫血流的影响报道较少。近两年本院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监测58例药物流产者的子宫血流变化,并对药物流产后子宫内膜的改变进行病理学观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58例早孕妇女,年龄18~35岁,平均(26.5±6.5)岁,平均停经时间(47.8±10.5)d,平均孕产1.92次。自愿实行药物流产。服药方法为:口服米非司酮25mg·次-1 ,2次·d-1 ,共3d,总量150mg,第4天上午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选择健康非孕妇女20例作对照。

    仪器使用美国产Acuson128XP.10电脑彩超仪,选择3.5MHz凸阵式探头,检查前充盈膀胱,取仰卧位,经腹探查。

    超声检查内容:首先确定为宫内妊娠,观察孕囊位置、大小,应用CDFI显示孕囊“双环征”内滋养层血流及平子宫内口水平处的子宫动脉,测血管直径(D)。用脉冲波式(PW)测频谱值,包括阻力指数(RI)、收缩期与舒张期比值(S.D),血流量(PBF)、血流峰值速度(Vmax)。

    病理检查:取药流后蜕膜和绒毛组织行电镜检查。

    血清亚硝酸盐和硝酸盐(NO-2 .NO-3 )浓度测定:服药前后分别取样测定比较。同时随机测定20例非孕妇女的血清浓度。

     2 结 果

    2.1 超声监测药物流产效果

    58例中51例为完全流产(88%),7例为不完全流产(12%),无继续妊娠者。

    2.2 CDFI监测服药前后子宫血流变化

    结果见表1。服药后与服药前比较,子宫动脉、滋养层动脉RI和S.D增高,Vmax和PBF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1 CDFI监测服药前后子宫血流变化比较(略)

    2.3 血清NO-2 .NO-3 浓度测定

    结果见表2。早孕与非孕妇女比较,血清NO2- .NO3- 浓度前者明显增高(P<0.01);早孕妇女服药后与服药前比较,服药后明显减低,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 表2 两组血清NO-2 .NO-3 浓度变化比较(略)

    2.4 电镜检查结果

    绒毛滋养细胞和蜕膜细胞内见大量囊性扩张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肿胀,嵴变短、变少甚至消失,游离核糖体消失,整个胞质呈空泡变性。胞核异染色质增加,染色质边聚;绒毛血管内皮细胞向管腔内突起,基底膜连续性中断,细胞间连接疏松,有部分断裂。

     3 讨 论

    妊娠期间为了适应胚胎发育的需要,孕妇全身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尤其是子宫动脉扩张,血流阻力指数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晚近有研究证实,一氧化氮(NO)与妊娠关系密切,孕妇体内NO的终末产物NO-2 .NO-3 的浓度明显比非孕妇女高[1] ,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NO是一种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组织细胞和血管内皮组织中,它能介导和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松弛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参与免疫调节等。在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中存在适量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它能合成NO,从而降低妊娠期血管和子宫平滑肌的张力,维持母体.胎盘.胎儿循环系统的稳态[1] 。

    抗早孕药米非司酮与NO抑制剂有协同作用,二者均能使子宫兴奋性增高,子宫动脉紧张度增加。有学者报道,长期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使子宫动脉血流RI增高[2] 。本研究测定服药后血清NO-2 .NO-3 浓度减低,说明服用米非司酮后在其作用于蜕膜上孕激素受体的同时,也抑制了子宫L.精氨酸.NO.cGMP系统,使内源性NO合成和释放下降,其生物学活性降低,从而使子宫的静息状态和子宫局部血流发生改变,表现为子宫兴奋性增高,滋养层动脉收缩痉挛,供血减少,使妊娠囊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蜕膜和绒毛细胞发生变性坏死,造成流产

    [3,4] 。

    上述药物作用结果使孕妇的子宫血管及孕囊发生病理性改变,本组病理检查结果与其相符。电镜检查 显示绒毛滋养细胞和蜕膜细胞的胞质呈空泡样变性,尤其是绒毛血管细胞向管腔内突起,可使管腔变细,血流量减少,这种病理改变亦可通过CDFI检查反映出来。本组CDFI监测服药前后子宫血流的变化,结果显示服药后孕囊滋养层血流信号明显减少,血流束变细,显示率降低,PW测定子宫动脉和滋养层动脉显示其RI、S.D增高,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性。说明CDFI能较准确地观察子宫对抗早孕药物的敏感度,估价服药后病理改变的程度,以监测药物流产的效果。

    对本组少数不全流产者监测结果表明,其服药后子宫和滋养层动脉频谱测值差异不显著,可能是药物的吸收代谢存在个体差异,体内孕酮受体数量不同,蜕膜和绒毛坏死的程度不一,药物作用缓慢,导致流产不全或流产后出血时间延长。故对药物流产后出血超过15d者有必要再作超声检查,了解孕囊排出情况,对不全流产者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以保证药物流产的成功。

    作者认为CDFI是一项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重复性强,敏感性高,能较准确地反映药物流产者子宫血流变化状态,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病理学信息,对药物流产效果作出客观评价,可望成为监测药物流产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向大森,张黎亚,赵淑芹,等.米非司酮配伍前列腺素终止早孕三种用药方案临床比较试验[J].生殖与避孕,1994,14:312.315.

    [2]SIMON A,YOUNIS J,LEWIN A,et 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erm cell morphology and fertilization after zona pellucida slitling in subfertile males[J].Fertil Steril,1991,56:5.31.

    [3]吴熙瑞.米非司酮并用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579.581.

    [4]方慧兰,吴熙瑞,孙迎春,等.米非司酮配伍两种前列腺素抗早孕临床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32:186.189.

    (1.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咸宁 437100;2.湖北咸宁学院电教中心,湖北咸宁 4371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