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学》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40039
可吸收医用膜在手肌腱损伤一期修复中的应用(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程青 刘利波 李军尧
    参见附件(12kb)。

     手部肌腱损伤在手外伤中十分常见,但由于常常缺乏正规、有效的治疗,手术后肌腱的粘连与断裂,特别是屈肌腱的粘连与断裂,严重影响手功能的恢复[1]。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防粘连技术的应用,手外伤后肌腱损伤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自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改良Kessler缝合法加局部应用可吸收医用膜(DIKFILM,成都迪康,国食药监械准字第3640459号)一期修复126例285条肌腱,经随访疗效满意,并与同期120例282条肌腱修复病例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6例(285条)手肌腱损伤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86例,女40例,平均年龄31.6岁(5~60岁);致伤原因:玻璃割伤42例,刀砍伤44例,电锯伤28例,挤压伤12例;屈肌腱损伤98例182条(Ⅰ区11例12条,Ⅱ区37例63条,Ⅲ区26例47条,Ⅳ区10例26条,Ⅴ区14例34条),伸肌腱损伤28例103条;合并血管神经损伤72例,合并骨折55例。选择一般资料与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的120例(282条)手肌腱损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78例,女42例,平均年龄33.2岁(8~62岁);玻璃割伤50例,刀砍伤38例,电锯伤22例,挤压伤10例;屈肌腱损伤88例180条(Ⅰ区14例14条,Ⅱ区35例64条,Ⅲ区20例44条,Ⅳ区10例22条,V区9例36条),伸肌腱损伤32例102条;合并血管神经损伤68例,合并骨折50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方法 臂丛或局部麻醉下,上气囊止血带,先彻底清创,解剖出血管、神经、肌腱的断端,用注射针头分别贯穿鞘管固定肌腱远近端在无张力状态下操作。断腱清创:锐器切割伤断腱整齐者可不修剪断端,腱断端不整齐者用锐剪修齐。肌腱缝合方法:以3-0无创带针肌腱缝合线,在4~6倍手术放大镜下用改良Kessler方法吻合肌腱,然后用8-0无损伤线绕腱周作连续内翻缝合。仔细地修复断裂的腱鞘,在非鞘管区则缝合腱外膜。创面彻底止血后,于肌腱吻合处,选择合适规格或用剪刀剪成需要形状和大小,贴敷并包裹DIKFILM。术中如有骨折先予交叉克氏针固定,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用8-0无损伤线修复。术后用短臂石膏托固定。对照组治疗方法相同,仅不贴敷包裹DIKFILM。

    1.2.2 康复锻炼 肌腱修复术后第3天即开始由医生指导作轻度被动活动,早晚各1次;第3周开始活动量增大,可作较大被动活动及轻度主动活动;第4周时去除外固定,积极进行主被动活动。

    1.3 结果

    按手部肌腱疗效评定法TAM作疗效评定。优:患指功能正常;良:TAM大于健侧85%;可:TAM为健侧的75%~85%;差:TAM小于健侧的75%。

    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2个月。治疗组126例中,优59例,良52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为88.10%;对照组120例中,优45例,良50例,可12例,差13例,优良率为79.17%。两组优良率经χ[WTBZ]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 论

    手部肌腱损伤多为开放性,以切割伤最为常见,多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和骨折。肌腱新鲜断裂后,解剖层次清晰,容易解剖出断端,修复较易;如果肌腱断裂未及时修复,时间越长,断端回缩越多,缝合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对肌腱的新鲜损伤,应积极进行早期彻底的清创、止血,既可以防止感染,还有利于减轻术后广泛的瘢痕形成,有效防止术后粘连及再断裂。要严格执行无创操作原则,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使用显微器械,尽量避免和减少对损伤肌腱血供的影响,为肌腱的内源性愈合提供保障。同时术中避免用血管钳在腱鞘内重复盲目夹持,以免损伤滑膜内衬,导致粘连发生[2]。

    修复方法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而缝合肌腱的最佳方式目前尚存争议[3]。我们体会,使用改良Kessler法加吻合口周边连续内翻缝合,缝线略偏掌侧,针边距8~10 mm为宜。临床已经证实改良Kessler法为较好的肌腱缝合方法,出针点的边距与抗张力成正比例关系,且以10 mm为最佳,再加之吻合口的连续内翻缝合,减少对肌腱腱鞘及腱周组织的损伤,同时牢固的缝线将肌腱内部腱纤维扣紧达到两断端牢固相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