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医学》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40769
自带固定滤线栅成像板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王林 唐旭峰
第1页

    参见附件(1266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自带固定滤线栅的成像板进行计算机X线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自带固定滤线栅的成像板与普通不使用滤线栅的成像板进行床旁X线摄影,对比分析其影像效果。结果:使用自带固定滤线栅的成像板摄影,其影像质量明显好于普通不使用滤线栅的成像板。结论:自带固定滤线栅的成像板应用于床旁X线摄影可提高影像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 计算机X线摄影; 成像板; 滤线栅

    [中图分类号] R81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1)01-0074-03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1.01.024

    [收稿日期] 2010-08-30 [修回日期] 2010-10-17

    [作者简介] 王林(1967-),男,江苏海门人,主管技师。E-mail: mumuwang0826@yahoo.com.cn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 radiography, CR)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已经很成熟,应用范围广泛,作者就自带固定滤线栅的成像板(image plate, IP)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1 设备与方法

    1.1 设备

    Kodak CR 900成像系统,使用4年多,与新成像系统相比,质量略有下降,表现为影像灰度增加,对比下降,锐利降低;使用新成像板加栅比为8 ∶1的固定滤线栅,栅焦距100 cm,允许误差正负10%;对比使用的不加固定滤线栅的IP也是新的;配套的图像处理工作站为Carestream GC station 2.0,西门子mobil plus床旁X线机。

    1.2 方法

    统计床旁X线摄影:A组使用带滤线栅IP摄影的胸部96例、腹部26例影像,腹部检查主要是术中胆道造影和观察胸腹部插管位置。作为对比的B组使用一般IP(不带固定滤线栅)摄影的胸部104例、腹部41例影像。胸、腹部摄影均采用前后位,其图像处理参数有对比度-亮度调节、边缘增强调节和组织的均衡化处理等。这些处理参数是由管理员在CR设备使用之初进行调整和在使用过程中作微调。上述统计影像均采用相同的图像处理参数,并直接传送到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er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依据诊断标准分为3级:(1) 特征可见——病变性质可知,但细节末显示。(2) 细节显示——影像显示解剖学细节,但不能清晰地辨认。(3) 清晰显示——影像能清晰显示解剖学细节并能辨认,并就符合诊断学要求的重要影像细节的显示能力进行对比分析(胸部的影像细节有肋骨、肺纹理、心缘后影像、纵隔插管末端的位置等;腹部的影像细节有插管的位置、细小胆管、肾脏影、腰大肌影等),有1点不符即降为细节显示,有2点及以上不符即为特征可见。随机选两位本科室的正高级职称的诊断医师,在PACS系统上使用大于3兆的诊断屏对所有影像进行分析,分析图像过程中允许对图像进行窗宽窗位的调节,以便于显示最佳影像。

    2 结 果

    见表1。

    表1 A、B两组的影像效果例

    注:括号内为构成比

    3 讨 论

    由上述对比分析的结果看,A组使用带固定滤线栅摄影的影像清晰程度要明显高于B组(P<0.05),这样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增加了滤线栅对散射线的吸收滤过,影像的清晰度将大大增加。清晰显示的影像中,胸部由61%增加到79%,腹部由25%增加到54%,可见腹部增加明显,也即对体厚较大的患者,使用带固定滤线栅的IP摄影,其影像清晰度增加明显,细节更容易显示。图1是在GC工作站上观察到的使用滤线栅的A组胸部影像,图2是同一患者两天后摄取的B组影像。对比发现图1影像的纵膈内显示清晰,可见导丝的末端位置、心缘后肺纹理、胸椎,心缘边界清晰,肋骨边缘及肋膈角锐利,影像整体对比度良好。图2影像纵膈显示不清,肋缘及肋膈角模糊,影像整体对比度差,影像不够清晰锐利。图2影像虽然有一定的不足,但可以观察肺内影像,也能满足一定程度的临床需求。

    图1 GC工作站上观察到的A组胸部影像

    图2 在GC工作站上观察到的B组胸部影像

    A组由于增加了滤线栅,为达到尽可能一致的影像效果,使影像的曝光指数控制在1 600~1 800范围内[1],A组的摄影条件较B组有所增加。Tingberg等[2]研究了CR的胸部影像后认为,在70 kV左右时获得的影像有较好的影像质量。Chotas等[3]研究认为,在低kV与相应的剂量匹配时,影像具有较高的信噪比。本研究A、B组影像的摄影千伏均在65~70之间,B组的毫安秒在3~4之间,A组的毫安秒在5~6之间。当然这增加了患者和操作技师的辐射剂量。在允许适度的噪声下[4],降低曝光剂量,将曝光指数控制在1 500左右,则可进一步保护患者和操作技师。

    目前的床旁摄影,均使用IP直接摄影,不另外配置滤线栅,由于外置的滤线栅容易在IP表面滑动,不能方便地调整患者体位,故床旁摄影多应用于胸部或四肢小关节等体厚较小的部位,对腹部、骨盆、腰椎等体厚较大的部位,虽增加摄影条件,但由于散射线的增加,图像灰雾度较大,对比很差,细微结构无法显示,目前这些部位的检查还需要移动患者到放射科。

    加固定滤线栅,要求摄影时注意球管的入射X线垂直于IP,且注意控制栅焦距大于90 cm,由于栅条是垂直于IP的长轴方向的,在IP被扫描时,激光束的快速移动方向与其一致,没有出现混淆现象[5]。栅条是实际被采样显示,但没有放大,在CR系统产生的图像上,仔细观察可以见到细密的条纹,图像传输到外置GC工作站后,再仔细观察图像,发现栅条影消失(加载图像的瞬间可见栅条影),很明显在GC工作站上对图像的栅条影做了抑制技术处理。从GC工作站上打印成胶片,则胶片上没有细密栅条影。图3是在CR处理器上观察到的图1影像的局部放大像,仔细观察可见细密的栅条影。图1影像传送到PACS系统后,还是可见栅条影,说明其栅条影抑制技术仅应用于GC工作站,并没有应用于CR的图像处理系统[6]。

    图3 在CR处理器上观察到的图1影像的局部放大影像,可见细密的栅条影

    观察所有A组的图像,没有因为栅条影严重而影响诊断,A组的影像是由9位不同的技师在一段时间内拍摄的,这也说明在拍摄过程中允许IP有一定的倾斜。具体允许的最大倾斜角度还有待进一步测试。

    总之,使用自带固定滤线栅的IP进行计算机X线摄影,床旁检查时能明显提高影像质量,尤其适用于重症监护病房和手术室,也适用于没有配置滤线栅的放射科固定X线机摄影。

    [参考文献]

    [1] 曾勇明,吴富荣,张志伟,等.CR入射体表剂量与肺部病变检出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2):130-133.

    [2] TINGBERG A, SJOSTROM D. Search for optimal tube voltage for image plate radiography[M]//CHAKRABORTY D P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6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