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路》 > 20136
编号:13729448
有效沟通对预防SICU人工气道治疗患者意外拔管效果的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日 闫艳 张晶莹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评价对SICU气管插管患者实施有效沟通措施对预防意外拔管事件的效果。

    方法:自2007年6月~12月,采用方便取样法,将我科88例人工气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有效沟通措施以及常规护理措施,有效沟通方式包括:使用人体结构示意图、图画板和词组卡片配合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结果:实验组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拔管意图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有效沟通方式能提高带管患者对人工气道依从性,使人工气道治疗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明显降低。

    关键词:人工气道 气管插管 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01-02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行人工气道治疗的患者自行拔管或在治疗、护理及其他非患者因素导致的意外脱管,可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发症[1]。由于患者过早拔管,被动终止所需要的机械通气支持,导致病情、生命体征恶化甚至死亡[2]。国外有文献报道由于非计划性拔管导致插管患者死亡的占插管治疗患者的3%~6%,并有逐年上升趋势[3]。近年来,非计划性拔管使患者人工气道重置率升到61%,明显高于计划性拔管患者的10%[4]。人工气道治疗使患者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阻碍了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导致护理人员无法及时理解患者的需要和想法,直接造成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2]。同时,意识清醒的患者在进行人工气道治疗后,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及不耐管的体验等,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产生[5]。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科积极采取了措施,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本研究旨在评价措施的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07年6月~12月间,选择外科手术后,携带气管插管或其他人工气道治疗转入SICU,患者APACHEⅡ[3]评分均>10分,且在人工气道治疗过程中未发生其它人工气道的并发症的患者,共88例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按随机顺序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人。给予实验组患者以下护理措施,包括:①初次行人工气道治疗的清醒患者:进入病房后尽早与患者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认识到气管插管的目的、作用,及其治疗的重要性;②听不懂医护人员话、不识字或无书写能力的患者:采取特殊的手势进行交流,教会患者用一些特定的手势沟通;③短期人工气道治疗且神志清楚的患者:运用自制的配有文字、图画的题板进行交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