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之路》 > 20137
编号:13726274
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与凋亡机制之间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日 《健康之路》 20137
基因,p53,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与凋亡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5例翼状胬肉组织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选用正常眼鼻侧结膜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常规HE染色和p53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数据进行秩和检验。结果:实验组中的p53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翼状胬肉病变发展的早期可能存在着p53基因的突变,从而使正常p53肿瘤抑制基因作用丧失,导致结膜组织过度增殖及胬肉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的侵袭。

    关键词:翼状胬肉 基因 p53 免疫组织化学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3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25-01

    翼状胬肉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眼表疾病,它以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增生并向角膜侵犯为特征,多见于鼻侧睑裂区,常双眼发病,术后易复发。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感及美容问题,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关于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目前认为日光中的紫外线是最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在紫外线氧化应激引起的DNA损伤中,p53基因是最常见的被损伤的基因之一[2]。本研究通过观察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与凋亡机制之间的关系,为明确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