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肝胆疾病 > 肝病并发症 > 药物性肝病
编号:13661516
试述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日 《健康之路》 201410
     摘要: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诊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根据我院在 2012年5月 -2014 年3月药物性肝病病例62例,对临临床的诊疗进行分析。

    结果:全部62例患者经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42例治愈,18例明显好转,2例无明显效果,死亡病例0例,平均治疗周期为 18.5天。

    结论:可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几乎涵盖了临床各科用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药物性肝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28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174-01
, 百拇医药
    药物性肝病是指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到某些药物的毒性损伤,或机体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为了进一步分析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选取我院在2012 年5月 -2014 年3月共收治药物性肝损害病人 62 例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014年3月共收治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中有男性36例,女性2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52岁;根据药物种类划分,抗生素药物22例(36%),抗肿瘤药11例(18%)中草药9例(15%),非甾体类药物5例(8%),调脂药3例(5%),降压药3例(5%),降糖药4例(6%),其他5例(7%)。

    1.2 临床分型:参照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LOMS)分型标准分为3型:ALT升高>2倍或R≥5(R:ALT超过正常值的倍数/碱性磷酸酶(ALP)超过正常值的倍数),为肝细胞型;ALP升高>2倍和R≤2为胆汁淤积型;ALT、ALP升高>2倍和2, 百拇医药
    1.3 诊断标准及临床分级。

    1.3.1 诊断标准:本次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药物性肝病的标准,即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用药6周后出现肝脏损伤临床表现;具有肝内瘀胆或有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转化试验阳性。

    1.3.2 严重程度分级:目前我国对药物性肝损害的分级采用国外分级标准,主要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测结果分为6级。

    1.4 治疗方法。

    1.4.1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的诊治标准可将药物性肝病患者分为肝郁脾虚型和肝胆湿热型,前者的治疗药理主要是疏肝解郁、健脾除湿,用量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做适当的调整;对于肝胆湿热型患者的治疗药理主要是解毒利湿。

    1.4.2 西医治疗:停止服用致病药物,并给予特殊解毒剂N-乙酰半脱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以促进药物生物转化;对于肝细胞膜损害者则可以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该药物能够有效的保护和修复肝细胞膜;而对于肝内存在胆汁淤积者则应给予腺苷蛋氨酸治疗。
, http://www.100md.com
    1.4.3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ALT、AST、TBIL恢复至正常上限的2倍以内;②好转:ALT、AST、TBIL得到恢复,但其恢复后的指标值超过了正常上限的2倍[3];③无好转:上述指标之外的情况;④死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住院期间死亡。

    2 结果

    全部62例患者经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42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无临床死亡病例,平均治疗天数为18.5d。

    3 讨论

    药物性肝病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两类,即代谢异常与过敏反应。可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几乎涵盖了临床各科用药,其中构成比居首位的是调脂药。这与心血管科冠心病预防策略的普及密不可分,说明群众的医疗观念正由治疗转向预防。外科手术后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的常规使用,也使得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有所增高。有些抗凝药和调脂药所致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高,与其临床使用频率高有相当大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优点;但近年来随着中药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中药诱发肝损害相关报道越来越多。故临床医师用药时应详细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及病情,注意选择肝毒性较小药物类型及合理应用剂量;而患者则需严格遵照医嘱进行,不可擅自服用、更改剂量或药物种类,从而降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风险。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应及时停用药物,并给予合理治疗;西医应采用保肝降酶药物,以促进肝脏药物代谢;而中医治疗则需辨证施治,一般应给予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及健脾除湿方剂治疗。综上所述,采用权威标准及时诊断、分级,并予以中西医联合治疗,对于有效控制药物性肝病病情进展,保障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aria VA,Victorino RM.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linical scale forthe diagnosis of drug - induced hepatitis[ J].Hepatology,1997,26(3):664 - 669
, http://www.100md.com
    [2]陈成伟.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 [ J ].肝脏,2007,12 ( 4 ):297 - 302

    [3]厉有名.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 [ 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7):445 - 446

    [4]Bénichou C.Criteria of drug - induced liver disorders.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meeting [ J ].J Hepatol,1990,11 ( 2 ):272 - 276

    [5]张涛,贾继东.87 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的临床表现和分析 [ J ].中国临床医生,2006,34(3):29-31

    [6]支杰华,朱 萱.药物性肝病病因、临床特点及关联性评价 [ J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 ( 1 ):601-603, 百拇医药(张伟)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肝胆疾病 > 肝病并发症 > 药物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