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 2011年第5期
编号:12291076
平武县平通镇卫生院重建工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1年第5期
     灾前情况:建筑面积800m2,设床位9张

    四川省平武县平通镇卫生院就坐落在镇中心的老街上,是人们平日里赶集会友之后顺便就诊拿药的去处。平通镇卫生院震前的建筑面积800m2,只有9张床。

    灾后情况:两层简易建筑受到了较大破坏

    地震发生后,平通镇是平武县受灾较严重的乡镇。卫生院的两层简易建筑受到了较大破坏,失去了使用价值。

    设计思路:关爱患者,控制成本

    平通镇面积为146平方公里,人口为11000人,可谓地广人稀,偏远乡村患者来看病很不容易。本着关爱患者的理念,设计中把住院床位数增至30床,以尽可能缓解路途遥远、往返辛苦的患者的困难。

    灾后的建材供给很困难,不是价格上涨,就是运输距离较长。设计方案对如何运用材料也作了通盘考虑:尽可能使用当地出产的建筑主材,减少外运量;尽可能使用成品或半成品,以减少材料运输和施工损耗;建筑要简洁大方,减少意义不大的分隔和装饰构件,减少材料的总用量。

    功能设计:加强了内、外、妇产、中医科室的设置

    平通镇是一个川西北很典型的山区镇。当地老百姓散住在崇山峻岭中,外出时容易受伤,加上地震滑坡、雨季塌方、过境车辆发生意外等原因,因外伤而需要住院救治的患者较多。

    当地山高路远,有身孕的妇女到城市去保健分娩很不现实,就近就医是她们的必然选择。对于收入不高又有中草药使用习惯的农民来说,中医科也是他们就医的经常性选择,他们对草药和针灸的需求很大。

    因此,在卫生院的功能设计上加强了内、外、妇产、中医科室的设置,在满足卫生院基本功能要求的情形下,突出以上科室,扩大住院床位,尽量简化其他科室。

    建筑布局:适形应季,呈“d”字形

    原地重建是这次平武震后建设的一个特点。医院旧址边缘极不规则,而且周边被密集的民居包围。援建项目在设计时既不宜“绣花”,也不宜将新建筑搞得繁杂琐碎,因此用好地形,确有挑战难度。设计中,设计师结合内部功能组织,反复比较,确定建筑呈“d”字形布局:用一长一短两个平行主体,覆盖用地,两个横向联系组成内庭和外院,这样不但适应了地形,也符合卫生院的使用要求。

    内庭院咫尺之间环廊四绕,为卫生院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庭院空间。庭植绿化,增加审美情趣,并远离了街道的嘈杂。同时也解决了建筑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问题,为乡镇卫生院的低成本运行提供了条件。

    外部院落提供了单位的停车和后勤杂物的整理空间。

    卫生院的大门到院落后墙地形高差近2.5m。建筑没有按照常见的平行等高线的手法,而是根据功能布局垂直利用地形。将建筑后部不足一个标准层高的空间作为辅助储藏区域使用,尽量发挥空间效益。

    建筑外观:考虑当地特色,尊重羌族民俗

    *挑檐型的入口

    当地建筑通常修出出挑较大的屋檐,该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设置的门廊空间既是卫生院的入口,也是人们遮阳避雨的地方。

    *融入碉楼、平坡屋顶

    平通镇是羌族的聚居区,公共建筑引用民间的传统符号,是引起集体共鸣的好办法。羌寨的碉楼自然最胜任这种角色。设计师利用临街的楼梯间,采用抽象的方法,影射了碉楼高耸的标识性。

    一个普通的小镇,如果新建的卫生院建筑过分高大突兀,显然容易对整体视觉造成影响。于是设计师采用地上三层、局部四层的手段,打破了整体的僵硬。利用平坡屋顶的结合、上下的错落,使得新建筑在整体上与小镇的建筑风格取得协调,同时使近3000m2的建筑在不到1500m2的用地上并不显得很局促。

    竣工后的概况:建筑面积2900m2,设床位30张

    平通镇卫生院是河北省援建平武灾后重建完成的第一个项目,也是绵阳地区第一个外援建成项目。

    2009年5月5日,平通镇卫生院正式交付使用。重建后的平通卫生院,地上三层,部分四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2900m2,可容纳30张床位。总投资675万元,其中建筑投资521万元,河北省还投资154万元,为该镇卫生院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

    (责任编辑 凌云), 百拇医药(蒋群力 代迎春 张若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