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288098
释疑医院街(3)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海燕 吕志新
第1页
第7页
第2页

    参见附件。

     “购物中心式”

    医院环境对患者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治疗作用,这就要求医院设计人性化、家庭化、宾馆化、舒适化,以期创造出宁静、舒适的空间,来淡化严峻冷漠的传统医院形象。医院设计采用“波特曼”(是指一种包括大堂、咖啡厅、音乐茶座、酒吧、演出小舞台、餐厅、商店等的连通甚至多层交叉空间的设计)共享空间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作为公共建筑的医院内部空间,也创造出与传统医院不同的氛围。

    购物中心式医院街手法在我国大量旧医院改、扩建项目中十分适用,它可大大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节省用地,实现单体之间风雨无阻的通行,强化集中原来分散的建筑体量,形成建筑综合体,节省中央空调能耗,缩短交通流程。

    “抽象功能式”

    “街”的原始含义是“通向各个商店的交通枢纽空间”,在医院中引入抽象的“街”的概念,可以产生广义的功能化医院街,如门诊街、技诊街、物流街。

    “医院城”

    把多家特色不同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连成片,规划成以医院为主要服务功能的街区,形成具有医疗功能特色的医院城,是近年来产生的新兴城市特色。其意义在于更大范围医疗资源的整合与资源共享,提供跨省、跨国卫生服务,其目的在于营造国际化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建立规模化、多渠道、多方位的医疗功能。这包括及时多院联合临床会诊中心、联合科研中心、国际卫生学术交流中心、大容量医学教学实习基地、医疗设备和药品生产检测流通中心、卫生后勤综合保障基地、生命科学研究基地等。

    朱希提出:“除了医院街的概念外,还应增加医院城的概念,现在国内不少医院非常大,大到像一座小城市。”例如她主持设计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新院区,包含3000床的医院和600床的疗养院、600床的养老院,日门诊量1万人次,每日生活和工作在里面的人流量约有7万~8万人次。她采用的是“医院村”(hospital village)的设计理念。该医院的老院区现在已有4500床的规模,且还在发展,其四周城区号称“一附院商圈”,是著名的商业旺地,都是“吃医院”的配套商业,为来往医院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朱希指出:“在国外3万~5万人就是一座小城市了。但在国内的省会级城市中,2000床及以上的医院已不在少数。像这样大规模的医院设计,其实就是对一座城市的设计,而不是建筑设计了。如果不按照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学科知识结构调整医院设计理念,必然导致城市性问题:扰乱街区正常交通、影响四周物业的业态、干扰周边居民生活……。例如:深圳北大医院临近的居住区白天就是医院的巨大停车场,上千量汽车的涌入,废气、噪音、垃圾严重影响着附近居民的生活。”

    她的建议是,在新院区规划开始的时候,先请城市设计师和交通规划师进行城市设计和交通规划,再进行医疗规划,然后才是建筑师设计医院建筑,最后是景观规划师的设计和室内设计,这就是 朱希“医院村”的设计理念。她强调,对于超过800床的大型中心城市的医院设计,必须要具有这种意识,而医院建设者也应当具备这种知识结构。

    “形式可以很灵活,很多样,但最终要为功能服务”

    黄锡璆对记者说:“由于医院建筑本身的形式很灵活,也很多样,所以医院街的类型也可以很丰富,有多种做法。例如,可以做成采光中庭的形式,就像一个天井,空间的顶端用玻璃顶;也可以将普通的街做得宽一些,在交叉的地方设计多层的空间;可以将医院街设计在室内,也可以设计成半开敞的;等等。应该采用什么形式,要考虑建筑本身的特点。”他认为,无论建筑形式多么灵活,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要为功能服务,不应该将通道设计得太过迂回曲折,这样做虽然使空间具有趣味性,但是会导致路线的不流畅,影响效率。

    他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泉州东海分院为例,医院的入口大厅、医疗主街均是半开敞的,室内与室外相通。由于气候适宜,自然通风便能很好地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所以省略了中央空调。

    医院街的效果如何?有利有弊

    记者采访的多位设计师都表示,目前医院街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这种模式也得到了很多医院管理者的认可。究其原因,是医院街的不少功能适应了医院的实际需求。

    “最重要、最明显的作用是分流”

    刘玉龙认为:“医院街最重要、最明显的作用是分流”。这与我国医院人流量大的特点不谋而合。医院街虽然是一个宽敞的空间,能容纳大量的人流,但是其扮演的并非等候大厅的角色,而是作为一个“中转站”或者是缓冲地带。人们来到医院街上,能够根据标识系统很快地找到要去科室的位置以及路径,医院街正是这样起到了分流的作用,从而不会造成因大量人员的长时间停留而出现的拥挤和混乱。

    刘玉龙说,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不同。他们医院街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尽量让患者感觉不到自己正身处医院。因此,在发达国家的医院建筑内,通常会有很多的商业设施、艺术作品以及其他一些能够起到很好的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效果的装饰性设施。

    “利于提高医院建筑的可变性”

    夏立群指出,医院街的模式便于应对医院建筑不同部门之间的不均衡扩展。这种模式能够为医院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端,它包括各建筑单体的发展端和通过增加医院街的长度和分支使医院建筑产生的发展端。医院建筑的可变性要求在其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顾及将来的发展,争取做到“一次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现”。医院街模式的医院建筑组织结构的开放性使医院能够在不同的建设期保持医院系统的完整性和发展能力。

    “具有空间的开放性”

    夏立群认为医院街的开放性包括两方面:向社会开放以及向自然开放。

    向社会开放——把非医疗空间引入医院并把它们与医疗空间相结合,创造社会性的医院建筑内部环境。

    他认为:“医院是一个人流聚集的场所,人流量大,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的区别决定了人们在从事各种医疗活动以外,还会需要多种多样的非医疗服务。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是不会单纯地等候病愈的,他们希望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一些日常活动如散步、锻炼、交往等,其中交往活动是最受欢迎的。因此人性化的医院不应是一个冰冷、单调的医疗工厂,而应该是一个与社会融为一体、能够满足患者及其陪同人员治疗、休息、交流等各方面需求,处处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场所。把与之相关的各类非医疗空间引入医院建筑中是建设人性化医院的必然要求。”

    医院街模式已从商业步行街的发展中汲取了可贵的经验,成为患者购物、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在医院街引进“波特曼”空间,使其更加丰富生动,富于生机。它的布局特点是以中庭或主要公共流通空间为中心,周边布置各部门的公共入口,或银行、零售店、咖啡店,礼品店、鲜花店、餐厅、书店、卡拉OK厅及舞厅等,意在使人感受到身处购物中心似的轻松适意。

    向自然开放——将庭院、绿化引入到医院,实现自然采光和通风,优化医院内部环境,并节能环保。街上设置小的中庭,中庭顶设透明采光顶棚,街上也可加入廊道、桥、绿树等要素,成为“医疗林荫道”。街道的装饰应参考室外风格,点缀以小路灯、路牌、花池、宣传展板、条凳等,使“街”具有户外属性,能够使患者有在室外散步的感觉,避免室内走道过长而带来的心理疲劳。

    “提高空间的易识别性”

    夏立群还提到了医院街的易识别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54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