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07年第1期
编号:12064651
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7年第1期
     从路径分析的结果看,内外向性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但其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一定程度上以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为中介;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对主观幸福感只有直接的预测作用;精神质对主观幸福感则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可以影响家庭外源性支持。这与Stokes[14]的结论是一致的,一方面证明了前人的理论设想,即社会支持的作用可能部分或全部归因于与社会支持有较高相关的人格变量;另一方面,也为主观幸福感的人格—情境交互作用模型提供了部分支持证据[1,3]。不同的人格特质,不仅可能导致个体对社会支持或关系的满足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还可能促使个体主动地或被动地寻求社会支持或关系需要的满足,这都将引起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体验[1,2],但上述效应发生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由体验和感受的差异性所致,还是情境选择的结果,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就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而言,从四种人格类型对应的幸福感的个体差异来看,多血质个体(高外向、低神经质)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抑郁质个体(高内向、高神经质)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从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看,外向性和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有更强的预测力。这从两个侧面证明了外向性和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