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73477
人格特征对各年龄个体不同类型框架下决策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1期
     因变量为决策分数。

    2.4研究程序

    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决策情境测验一,包括目标情境、风险决策情境测验。第二阶段,在两个月后,进行决策情境测验二,也包括两类型的框架,但其价态恰与测验一相反。相关性高低任务也采用随机顺序安排。如,第一阶段是正框架目标框架任务,且按照高相关、低相关顺序作答,第二阶段便是负框架目标框架任务,且按照低相关、高相关顺序作答。

    决策问卷计分:目标决策,从非常确定不监督检查到非常确定监督检查,依次计-3到3。风险决策,从完全选工作一到完全选工作二,依次计-3到3。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性别决策分数及决策差异分数

    不同性别被试在各框架情境下的决策状况如表1所示。重复测量方法分析表明,无论在目标框架还是风险选择框架下,不同性别之间并不存在决策分数的显著差异(目标框架:F=0.076,P>0.05,风险框架:F=0.719,p>0.05)。

    不同性别被试在各框架情境下的决策差异状况如表2所示。重复测量方法分析表明,无论在目标框架还是风险选择框架下,不同性别之间并不存在决策差异分数的显著差异(目标框架:F=2.528,p>0.05,风险框架:F=1.223,p>0.05)。

    3.2对不同条件下决策分数的分析

    下文分别以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决策及决策差异分数为因变量,以大五人格量表的5个纬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采用了下述分析步骤:(1)首先,根据性别变量对决策分数及决策差异分数的预测力决定是否将性别作为变量引入方程;(2)再将大五人格量表的5个纬度以“Enter”方式引入回归方程,判断系数显著程度。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在对青少年群体的分析中,对决策分数发生影响的人格特质有宜人性、外倾性、开放性,B=0.73,t=2.85,p<0.05,B=0.48,t=2.36,p<0.05,B=-0.83,t=-4.03,p<0.01,但也仅限于在为自己做决策的目标情境下。对决策差异发生影响的人格特质,在目标情境中有尽责心与神经质,B=0.29,t=2.25,p<0.05,B=0.29,t=2.01,p<0.05,此外,性别也显著,B=-0.27,t=-2.26;在风险情境下有宜人性与开放性,B=0.57,t=2.23,p<0.05,B=0.41,t=2.00,p=0.05。在对中老年群体的分析中,对目标框架下决策分数发生影响的人格特质有神经质,B=0.66,t=3.03,p<0.05;对风险决策下决策差异发生影响的只有性别,B=-0.30,t=-1.99,p=0.05。

    4.讨论

    4.1人格特征对各年龄段群体框架下决策的影响

    人格特征与框架下决策的关系在青少年群体为自己做决策时表现的较为突出。尤其在目标框架下,宜人性、外倾性得分较高的决策者更容易被说服,做出检查身体的决定,相反,开放性越高者越不容易被说服。该结论的宜人性部分基本证明了假设一的结论。

    宜人性部分的结论与Levin等(2002)是一致的。宜人性较强者,其形象可以刻画如下:外表温和、文雅,内心柔软、充满同情心,整体上易信赖、服从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此类特征者更愿意听从建议去医院也是容易理解的。外倾性与开放性对目标框架下决策的预测作用与Levin等(2002)并不一致,他们的研究中并未发现外倾性与开放性对目标框架下决策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其研究中所用的目标框架决策的背景信息是父母吃红肉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上升,要求决策者建议其父母减少红肉摄入。相对于监督医院花钱检查身体,该情景的目标——建议减少红肉摄入较简单,需要决策者付出的代价较少,于是,无论正、负框架下,大部分人均会给出父母不吃红肉的建议,这就难免会带来天花板效应,得到外倾性、开放性与决策无关的结论。

    事实上,外倾性较突出者,其表现为爱交际、内心充满热情、有积极情感体验,整体上给人以主动、灵活的印象。通常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适时地听从他人建议,因此,外倾性强者更容易接受建议;而开放性所体现的则是个体思维的批判程度,开放性越强者越是质疑情境描述中所暗示的建议,给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故开放性强者更难被说服也不难理解。此外,尽管目标框架情境中,决策者并不需要做出有或无风险的决策,但是,仔细分析,也不难看出,接受建议者实质上是做出了相对保守的决定,而不接受建议者则表现出一定的冒险倾向。若从该视角分析,外倾性、开放性的作用也与Levin等(2002)风险决策领域的结论有着一定的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未发现大五人格特质对风险决策的预测作用。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Levin和Hart(2003)的结论,与Levin等(2002)的观点相反。之所以有此结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所选择的少年群体与Levin和Hart(2003)的儿童群体决策有相似特征,与Levin等(2002)的青年群体决策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本研究所设计的关于稳定就业和风险创业的抉择中存在着社会背景干扰,使得大多决策者倾向于选择稳定就业,造成一定程度地板效应,这可能也是导致本研究未能发现人格与决策间关系的一个原因。

    最后,当决策可影响的群体变成自己的亲朋时,所有人格特质均失去了预测力。事实上,研究早已提示,当决策者意识到自己所做出的决策影响的群体有所区别时,决策状况会有显著差异(McElroy,&Seta,2003;刘涵慧,周洪雨,车宏生,2008;Benja-min,&Robbins,2007)。当决策者意识到是在为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做决策时,也许他们会表现出较为一致的保守决策特征,带来地板效应,从而导致人格特质对决策预测效力的消失。

    4.2人格特征对各年龄段群体框架下决策偏差的影响 (刘涵慧 黄雯菁)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