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4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655830
大学生创业意向与人格关系中创业自我效能感作用的路径模型(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第6期
     摘要 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1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考察大五人格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宜人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严谨性对创业执行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大五人格中外向性、严谨性、宜人性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向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宜人性与创业意向之间、严谨性与创业执行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严谨性与创业目标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 创业意向,人格,创业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

    分类号 B844

    1 前言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而创业意向是指作为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创业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认为是经济改革的来源。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在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政策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研究者对大学生创业心理和行为进行深入探讨,探寻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心理成因是必要且有实际意义的。

    在创业领域的研究中,Ajzen(1991)提出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认为通过意向可以预测行为,而外在行为因素则影响意向的形成。在整个的创业过程中。创业意向作为一个中间的心理过程,受个体和环境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创业行为,它是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对人们具有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以往研究者发现,对于像创业这种相对具有时间滞后性的行为,意向能够显著地影响个体是否进行这种行为活动,因此创业意向是对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依据的观点将意向分为两种引导个体实现目标的心理意向——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将这两种意向引申至创业意向研究领域,可以将创业意向区分为创业目标意向和创业执行意向两种意向成分。创业目标意向是个体形成的对创业目标的具体愿望表征,是个体对既定创业目标的明确感知,创业目标意向形成后的结果是获得了实现创业最终目标的承诺感。创业执行意向是个体根据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所制定的具体的创业行动计划。

    人格研究取向作为创业领域中早期的经典研究方向之一很早就被研究者们所关注。Shapero(1982)专门针对创业领域提出了创业事件模型,该模型指出人格特质是创业意向的前变量,对创业意向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在早期创业领域的人格研究中,研究者们侧重研究了冒险性、内控性、成就动机等具体人格特质与创业意向的关系,随着上世纪90年代人格领域的大五人格模型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认同,研究者能够将大量的人格特质变量整合成为一组具有普遍性的人格结构中,研究者们开始更加积极地关注一般人格特质在创业研究领域中的作用。在大五人格倾向性的研究中,虽然普遍认为开放性和外向性能够积极预测创业意向,而宜人性能够消极预测创业意向,但在其他几个人格倾向性方面也存在结果上的差异。例如Ismail等(2009)研究发现,外向性与开放性能显著正向预测创业意向:Hmieleski和Corbett(2006)研究发现,宜人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Brice(2004)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与严谨性能积极预测创业意向,宜人性消极预测创业意向;Zhao,Seibert和Lumokin(2010)通过元分析发现,大五人格中,宜人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存在微弱但统计上显著的负相关,而严谨性、开放性、外向性和神经质均与创业意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范巍和王重鸣(2004)研究发现,外向性、严谨性和开放性与创业意向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已有的有关人格和创业意向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线性模式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其结果仍然存在着不一致性。面对这种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这可能恰恰表明了,中介变量或者调节变量的存在使得人格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而本研究在探讨人格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时尝试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两者之间的中介变量,探讨是否由于大五人格中的不同人格倾向性是通过自我效能感这种中介变量来间接影响创业意向的,从而造成了之前研究者在单独探讨人格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时总是出现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

    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研究领域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在当下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源于社会学习理论中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De Noble(1999)等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概括和界定,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衡量一个人对有能力抓住新投资机遇所需要各种技能的信念强度。总的来看,一方面创业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创业意向、创业绩效等,是一个预测变量。例如:Krueger(1993)指出,创业意向的一个重要前导变量是个人对成功实施创业的能力的感知;Luthans和Ibraveva(2006)与Naktiyok,Karabey和Gulluce(2009)研究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创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它又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是一个结果变量。例如:Barbosa,Gerhardt和Kickul(2007)考察了个人风险偏好与创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发现高风险偏好个体的机会识别效能感较高,而低风险偏好个体的关系效能感和风险容忍效能感较高;Kickul(2000)研究发现,不同认知风格在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不同:Zhao,Seibert和Hills(2005)的研究发现从前的创业经历、冒险倾向也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具有预测变量和结果变量的双重属性。将其引入人格和创业意向之间作为中介变量既能够探讨人格与创业意向之间是否存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也能够试图解释之前研究结果存在矛盾的原因。因此,将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人格特质和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变量来考察其对创业过程的影响,对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创业有很大意义。 (孙杨 张向葵)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