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67238
重要他人情境对青少年意图判断诺布效应的影响(4)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诺布效应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改变,这与Laurent等人(2015)针对约翰,史密斯或董事会主席的行为的诺布效应研究结果一致。这样看来,从青少年到成人,诺布效应并不因行为者的身份而变化,具有年龄一致性的特点。

    4.2 青少年的意图判断与行为动机评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意图判断与行为奖惩特征评价有较多的相关性,即诺布效应受到行为者和行为奖惩特征评价的影响,这证实了心理偏见理论(Nadelhoffer,2005)。心理偏见理论认为,消极的结果会使人们产生心理偏见,从而希望对行为实施者进行谴责:若是积极的结果,那么人们对实施者的行为评价也是赞扬的,积极的,也就产生奖励行为实施者的心理偏见。因此,人们对行为意图的判断并不局限于其好坏与否的简单判断上,而更着重于考量该行为是否得到奖励或惩罚。

    本研究发现,虽然诺布效应受到行为者和行为奖惩特征评价的影响,但也符合道德效价论的观点(Knobe,2003;Knobe&Mendlow,2004;Knobe,2006),即强调意图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即使本研究在设计实验故事材料时控制了道德变量,但研究结果表明,在重要他人为老师和朋友的情境中,积极条件下意图判断与行为奖惩特征评价有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道德评价与意图判断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还有一个发现就是次要动机(副作用的动机)与意图判断在所有条件下都相关显著,这说明青少年对于行为意图的判断与副作用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判断,也许是由于青少年还不能很好地区分意图和动机的内涵的缘故。

    4.3 重要他人副作用情境中青少年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

    本研究重点关注了在消极副作用情境中青少年如何判断被行为者的想法以及对行为者和被行为者情绪的理解。结果表明,消极副作用结果情况下,青少年判断被行为者的想法皆是负面理解显著多于正面理解,而且这种情况在母亲和老师为行为者比朋友为行为者时更甚。这可以解释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全面成长时期,其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也在不断完善和社会化,他们对于消极副作用结果产生的负面认识。是他们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的表现。此外,青少年又处于心理发展严重逆反时期,其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相对封闭,和同辈群体相处时间最长,有着强烈地被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更容易认同和接受同辈群体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家长和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还不如同伴一句话的原因。研究表明,青少年对朋友的情感需要超过了对父母的情感需要(Taka-hashi&Sakamoto,2000)。所以当行为者为朋友时,青少年会较少地将行为者判断为有意图,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认知平衡,维护情感联系。因此,当行为者为朋友时,青少年对副作用结果的负面看法要低于行为者为教师和母亲的情况。

    本研究还表明,青少年认为被行为者在三类重要他人条件下由消极副作用导致的情绪皆是负性情绪显著地多,其强度为母亲情境>朋友情境>老师情境。这或许是青少年认为人际关系越密切者,行为者对被行为者带来的伤害越小。现在出现了相反的情况,那么被行为者就应该有更负性的情绪出现。而本研究的另一个结果却是反过来的,即青少年认为重要他人的情绪皆是正性情绪显著多,这种正性情绪的强度为母亲情境=朋友情境>老师情境。这与上述的解释应该有一致性,即人际关系越密切者。行为者越在乎自己的成功,越不太在乎被行为者的心理感受。因此。青少年被试认为。母亲和朋友这两类与青少年关系最密切者,他们应该最不在乎被行为者(女儿、好友)的感受,而老师作为教育者,更注重平等对待教育对象,故而这种不在乎学生心理感受的情况要弱些。

    5 小结

    本研究发现:(1)青少年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积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表现出典型的诺布效应,但在对不同重要他人的消极副作用情境进行意图判断时,没有表现出诺布效应;(2)母亲、朋友和老师这三类重要他人对于青少年意图判断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3)初中生和高中生、男生和女生的意图判断差异不显著;(4)青少年认为,由消极副作用引起的被行为者的情绪以负性情绪为主,而行为者的情绪则以正性情绪为主。

    本研究结论:青少年只有不完全的诺布效应。 (陈友庆 陶君)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