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6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967274
心理分离研究进展(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年第4期
     3.3.2 心理分离的外部影响因素

    工作压力。心理分离最初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是因为其对个体从工作压力中恢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Sonnentag和Kruel(2006)研究发现,工作负荷可以显著预测个体自我报告以及他人报告心理分离的程度。一些研究者通过调查个体每天工作压力与心理分离的关系得出相同的结论,当个体面临大量的工作需求时,个体晚上的心理分离程度较低,紧张水平提高(Siltaloppi,Kinnunen,&Feldt,2009;Taris,Geurts,Schaufeli,Blonk&Lagerveld,2008)。以往的研究者未对个体长期工作压力与心理分离的关系进行研究,因此,Sonnentag(2010)招募了309名成年工作者展开了为期12个月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利于个体从工作中脱离出来,并提高个体情绪枯竭水平。除此之外,工作负荷不是工作场所中唯一的压力。角色压力理论认为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都是工作情境下的压力(Katz&Kahn,1978)。角色模糊是有关角色的信息和预期都不清晰。角色冲突指的是角色预期之间的冲突,个体面临着同事或者管理者相矛盾的角色预期。Sonnentag和Fritz(2007)的研究发现角色模糊与心理分离之间是负相关关系。总之,工作压力不利于个体完成心理分离过程。即工作压力与心理分离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综上,有关工作压力与心理分离的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两者高度相关。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可能是因为面对高工作负荷的个体会将工作带到家中继续工作。客观上难以完成心理分离;第二,当个体面对高工作负荷时,个体可能预期第二天的工作负荷仍然很高从而难以分离;第三,高工作负荷造成个体高应激水平,当应激水平难以恢复到压力情境之前时,使得个体精神上难以从工作中脱离出来(Brosschot,Gerin,&Thaver,2006)。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高强度工作负荷与个体心理分离困难之间的潜在机制。

    外部环境。个体休息时间里所处的环境也会对心理分离造成影响。Kaplan(1995)认为,当环境充满魅力且与个体特定的目的相融合,会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打发时间。恢复性的环境是可以降低注意力引起的个体疲劳的环境。已有研究发现,自然环境有助于个体心理和身体上的恢复(Hartig,Evans,Jamner,Davis,&Garling,2003)。

    由此可见,心理分离不仅受到个体自身特点的影响,还受到工作压力、休息时间所处的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在探索如何提高个体心理分离程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心理分离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

    3.4 心理分离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心理分离与工作表现。已有研究证明,心理分离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表现多采用任务表现和前瞻行为作为指标。任务表现是职位描述的常规的,工作所需的行为(Williams&Anderson。1991)。前瞻行为是员工自主预测和开辟工作的行为(Griffin,Neal,&Parker,2007)。

    Sonnentag,Binnewies和Moiza(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员工周末成功完成心理分离,接下来的工作周里员工的前瞻行为表现更多。但是,有的研究者提出心理分离只有在一个特定的值上才更有利。Fritz等人(2010)研究发现心理分离与工作表现之间并非是直线关系,而是倒U曲线关系:员工心理分离程度低或分离程度高时,员工的任务表现差,前瞻行为表现少:当员工心理分离程度中等,员工的任务表现好,前瞻行为表现多。可能是因为,心理分离程度高说明个体的工作与非工作角色的边界非常清晰(Ashforth,Kreiner,&Fugate,2000),员工需要更多的时间计划未完成的工作。如果员工休息时已经思考了工作问题,一旦进入工作,他们可能短时间内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该研究表明心理分离程度高也可能降低个体的工作表现。因为,个体心理分离程度越高。重新开始工作所需的时间和努力也越多。

    心理分离与幸福感。幸福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短期的情绪状态和长期的心理健康两方面。研究已证明心理分离与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个体心理分离程度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情绪枯竭和心理紧张水平越低(Moreno-Jiménez etal.,2009)。

    但是,关于心理分离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不总是一致的。Hahn,Binnewies和Haun在2012年的研究表明,心理分离与个体的活力、愉悦和平静之间并不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结果变量不同,分离的模式也不同。当紧张水平和生活满意度作为结果变量时,心理分离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当积极情绪作为结果变量时,两者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Fritz,Sonnentag,Spector,&McInroe,2010)。第二,两者正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个体分离程度低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会损伤个体的幸福感。例如,当工作环境压力大或个体体验消极时,个体心理分离程低,幸福感水平下降

    (Moreno-Jiménez et al.,2009)。由此可见,心理分离与幸福感的关系不总是正相关的,今后的研究应深入探索心理分离与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分离作为调节变量、中介变量。Sonnentag等人(2010)对309名人力资源员工进行近一年的调查发现,心理分离可以缓解长期的工作压力引起的紧张反应,即心理分离在工作压力与紧张反应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工作压力大时,心理分离程度低的员工其紧张反应水平上升,工作投入降低。而心理分离程度高的员工不受工作压力的影响。其他研究检验了心理分离在不同类型的压力和紧张反应之间的作用,也验证了心理分离的调节作用(Demerouti。Bakker,Sonnentag,&Fullagar,2012)。由此可见,心理分离可以调节工作压力与个体紧张反应之间的关系。而Kinnunen,Feldt,Sihaloppi和Sonnentag(2011)发现工作要求(时间压力、决策需求、工作小时)与心理分离呈负相关关系,而心理分离又与疲劳呈负相关关系,进而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心理分离在工作要求和疲劳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王小鸥 姜媛 周荃 汤芳 方平)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