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316301
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假装表征、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的认识(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1期
     红红(明明)以前吃过萝卜,但不爱吃。她(他)知道萝卜吃多了会打嗝,就假装吃饱了,打起嗝来。兰兰(军军)以前没吃过萝卜,不知道吃萝卜会打嗝,她(他)看到红红打嗝,也学她(他)打起嗝来。

    事实检测问题:谁在打嗝?(红红,还是兰兰,还是她们俩人?)(或明明,还是军军,还是他们俩人?)

    上一问题是保证被试对故事内容记忆正确。对被试重述故事的条件和方法同实验一,不合格者被筛除。

    问题3(对假装表征的认识二):谁知道萝卜吃多了会打嗝?(红红,还是兰兰?)(或明明,还是军军?)

    问题4(对模仿性假装的认识二):谁是假装萝卜吃多了打嗝的?(红红,还是兰兰?)(或明明,还是军军?)

    问题5(对欺骗性假装的认识):谁是为了骗人,不想吃萝卜而打嗝的?(红红,还是兰兰?)(或明明,还是军军?)

    两个实验中,主试对问题提问及提供备选答案的顺序根据被试不同采用ABBA法。

    2.6记分方法

    问题1-5对了各记1分,错了记0分。

    3结果

    3.1被试假装任务的通过率

    结合表1,非参数二项式Binomial检验表明:

    关于实验一的两个问题,正常儿童三个年龄组对问题1、2的回答正确率皆处于机会水平,说明3-5岁的正常儿童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还处于变化期,尚未成熟。

    聋童3-4组、5-6组、7-8岁组回答问题1、2的正确率皆等于或小于机会水平,9-10岁组(注:该组回答问题2等于机会水平)、11-12岁组显著大于机会水平,p<0.05。由于二项式检验为单样本非参数检验,目前尚没有看到有关二项式检验的效应量计算公式,故借用元分析研究中对于效应量计算用到的比例或率统计公式作为本研究的效应量公式(沈旭慧,王珍,2011),效应量ESp-k/n为研究样本中具有某特定属性特征的对象数(本研究中为被试对问题的正确回答数),n为样本总的对象数。因此,9-10岁组问题1的效应量ESp=0.76,11-12岁组问题1和2的效果量分别为ESp=0.94,0.72。说明大多数9岁后聋童已能正确理解这两个问题。

    关于实验二的三个问题,三组正常儿童回答问题3(注:3岁组为边缘显著,p=0.052)、4的正确率显著大于机会水平,p<0.05,3岁组ESp=0.70,0.78,4岁组ESp=0.93,0.77;回答问题5的正确率,3、4岁组为机会水平,而5岁组显著大于机会水平,p<0.05,ESp=0.83。说明从3岁起,大多数正常儿童已能正确理解假装表征问题,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好;而对欺骗性假装的正确理解要到5岁。可见,正常儿童对欺骗性假装的认识要滞后于对模仿性假装的认识;同时,对传统的假装表征问题的理解(问题3,即被试自己具有故事中事物的表征),要早于修改的假装表征问题的理解(问题1,即被试自己没有故事中事物的表征)。

    聋童回答问题3、4、5的正确率,3-4、5-6岁组为机会水平,7-8、9-10、11-12三个年龄组显著大于机会水平,p<0.05(注:9-10岁组回答问题5为机会水平),7-8岁组ESp分别为0.84,0.69,0.91;9-10岁组3、4两个问题的ESp分别为1.00,0.88;11-12岁组ES。分别为0.81,0.94,0.88。说明从7岁起,大多数聋童已能正确认识假装的表征、外显形式和内隐成分,且这些認识的发展同步。

    3.2被试通过假装任务的年龄趋势

    对问题1,被试中正常儿童和聋童通过者的最低年龄分别为3岁和4岁(这里是指3岁或4岁被试中有人正确回答了问题,虽然此年龄被试总体上或许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对问题2,两类儿童通过者最低年龄皆为3岁。可见,通过任务一的被试最低年龄:正常儿童≤聋童。

    对问题3、4、5,被试中正常儿童和聋童通过者的最低年龄皆为3岁。可见,通过任务二的被试最低年龄:正常儿童=聋童。

    由于一般认为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等心理理论问题的最低年龄是4岁左右,因此本研究将两类被试年龄放低到3岁。根据上述的结果再结合3.1中的分析,可以认为,聋童正确理解假装问题的年龄起点可能与正常儿童是一致的,而且发展的趋势也是相似的。

    3.3口语聋童与手语聋童的假装任务成绩差异

    表2为5-12岁的口语聋童与手语聋童回答各问题的情况。由表2可见,除了问题1,对其余4个问题的回答,皆是手语聋童显著好于口语聋童。

    3.4两个假装任务间问题难度的比较

    结合表3,并由表4可见,实验一中两个问题间的差异(问题1-2)在三类被试中皆不显著,表明两者难度相当。三类被试回答实验二中三个问题间的差异(问题3-4、3-5、4-5),除了正常儿童回答问题3极显著好于问题5外,其他皆不显著,表明三个问题的难度相当。

    对两个实验中同类问题的比较(问题1-3,问题2-4),三类被试回答问题3的情况皆极显著好于问题1,回答问题4极显著(正常儿童)或边缘显著(两类聋童)好于问题2。表明实验二的难度要低于实验一。

    3.5聋童假装认识影响因素的分析

    由表5可见,聋童回答各问题的成绩间皆相关显著,故将5个问题的得分相加得到聋童的假装任务总分,然后将不同亲属特点的被试的这一总分进行比较,见表6。表6可见,父母会手语或为聋人的聋童的假装成绩极显著或边缘显著地好于其他聋童。兄弟姐妹的特点对聋童的成绩影响不大。

    此外,我们还分析假装总分和听力损失程度间的相关,其相关系数和控制了性别和年龄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0和0.07。可见,聋童假装任务的成绩不受聋的程度的影响。 (陈友庆)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