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313543
客体表征质量在语义客体注意效应中的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3期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除自下而上因素外,自上而下因素也能够对客体知觉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注意的分配。本研究以不同词频(高频和低频)的汉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采用双矩形线索范式变式考察不同语义客体表征质量对基于语义客体注意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高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条件下出现了基于语义客体的注意效应,而在低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条件下并未出现基于语义客体的注意效应。该结果表明,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基于语义客体注意效应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基于客体的注意,语义客体,客体表征质量。

    1引言

    人们最初对内隐视觉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注意,并且提出了著名的“聚光灯”模型,“变焦透镜”模型(zoom-lens,以及“空间梯度”模型(gradients,Downing&Pinker,1985)。这些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在注意所覆盖的空间或位置上,视觉信息的加工能够得到易化。但Duncan(1984)通过分离注意范式发现,被试对同一客体上两个属性判断的反应时要快于对不同客体上两个属性判断的反应时,由此Duncan认为两个客体在空间上是相互重叠的,其反应时的差异应该是由被试所要报告的属性是否在同一个客体上所导致的。换言之,除空间因素之外,客体因素也能够影响注意的分配。

    EgIv,Driver和Rafal(1994)提出的双矩形线索范式是目前研究客体注意应用最多的范式。在该范式中,给被试呈现两个相邻的水平或竖直方向的矩形,几秒钟之后会在其中一个矩形的一端突然呈现一个线索,该线索能够将被试的注意自动地吸引到矩形的一端(在此过程中被试的眼睛要始终盯着屏幕中央的注视点)。被试的任务就是尽快探测到目标并进行反应。目标可以出现在提示的位置,也可以出现在提示矩形的另一端(无效提示相同客体),还可以出现在另外一个矩形的一端(无效提示不同客体),该处距线索的距离与线索到被提示矩形的另一端的距离相等。该范式的重要发现是,被试对无效提示相同客体的觉察速度要快于对无效提示不同客体的觉察速度。这种相同客体和不同客体之间反应时的差异就表明了基于客体的注意效应。

    已有研究发现,除自下而上的因素之外(Baldauf&Desimone,2014),自上而下的因素也能够对客体知觉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影响注意的分配,如指导语(Chen,1998)、语义知识(Li&Logan,2008)等。IJi和Logan利用汉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探究了由双字词的语义信息(自上而下方式)所定义的客体是否会影响注意的分配,进而形成客体注意效应。他们采用双矩形线索范式,每个试次给被试通过水平或竖直的方式呈现两组无语义联系的双字词。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这四个汉字可以知觉成四个独立的客体,或根据格式塔原则也可以知觉成一个大的客体。然而,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熟练的汉语阅读者,它们可以被知觉成两个双字词,从而被定义为两个语义客体。结果发现,在线索无效的条件下,线索字和目标字能够组成双字词时,被试对目标字探测的速度要快于线索字和目标字不能组成双字词的情况。该结果表明,通过自上而下方式定义的客体也能够影响注意的分配,从而产生客体注意效应。Yuan和Fu(2014)则利用左右结构的汉字为实验材料,同样采用双矩形线索范式,从单个汉字的水平考察了通过自上而下方式定义的客体能否形成客体注意效应。结果发现,在单个汉字的水平下依然能够形成基于语义客体的注意效应。这些结论得到了后续研究的证实(Liu,Wang,&Zhou,2011)。

    研究者发现通过变化格式塔客体表征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客体效应的大小,甚至影响客体注意效应的产生与否(Ariga,Yokosawa,&Ogawa,2007;Goldsmith&Yeari,2003;Moore,Yantis,&Vaughan,1998)。Zhao,Wang,Liu,Zhao和Liu(2015)通過变化格式塔客体和语义客体之间的表征强度发现,两类客体之间的表征强度是决定两类客体竞争结果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客体表征强度更大的一类客体将会影响注意的分配,这表明客体表征的质量是影响客体注意效应的重要因素(Chen,2012)。虽然在格式塔客体层面上已经发现客体表征质量是影响客体注意效应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于语义客体注意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义客体(汉语双字词或单个汉字)是否能够形成客体注意效应,鲜有研究直接考察不同语义客体表征质量对客体注意效应的影响。在Li和Logan(2008)研究中所选取的汉语双字词都是中高频词,这样就可能造成不同双字词之间的语义客体表征质量并无明显差异,因此研究中所形成的语义客体能够影响注意的分配,进而产生客体注意效应。但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汉语双字词所形成的语义客体都能产生客体注意效应,只有客体表征质量高的语义客体才可能形成客体注意效应,而客体表征质量低的语义客体可能并不会形成客体注意效应。

    针对此问题,本实验拟采用高频、低频的汉语双字词为实验材料,选用不同词频的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双字词在汉语中最为常见,因此对于熟练的汉语阅读者习惯于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知觉组织。第二,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词频在词汇判断中的作用最为重要(陈新葵,张积家,2010),而且这种词频效应在视觉加工的最初阶段就会出现,即使在只有部分信息得到感知的情况下(Baayen,2011)。第三,通达表征的混合模型认为,高频词是以整词的形式被激活的,低频词则是以词素分解的形式被激活的,即高频词更强调整词在词汇判断中的作用,其整体性更强,而低频词则更强调词素在词汇判断中的作用,其整体性相对较弱(田宏杰,闫国利,白学军,2009;Caramazza,laudanna,&Romani,1988)。那么这种由词频所造成的语义客体表征质量的差异是否会在形成基于客体注意方面也存在不同呢?综上所述,本研究的预期假设为,对于一个熟练的汉语阅读者,由于高频词整词的客体表征质量更高,因此在高频词上能够形成基于语义客体的注意效应,而低频词整词的客体表征质量相对较低,因此在低频词上这种效应可能不明显;语义客体表征质量是影响基于语义客体注意效应的重要因素。 (吕勇 李诸洋 刘璐 张婕)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