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3313201
性别繁衍优势对性别偏爱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3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3期
     总假设:如果现实的情景更能凸显男性的繁衍优势,则更偏爱男孩;如果现实的情景更能凸显女性的繁衍优势,则更偏爱女孩。

    在人类社会,亲代所拥有的资源会自觉地传递给后代,因此亲代所拥有资源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子代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当拥有较多资源时,男性子代可能生育更多后代,此時男性繁衍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而当拥有较少资源时,男性子代的可能后代数量减少,甚至无法获得繁衍机会,男性处于繁衍的劣势,但女性子代的可能后代数量基本不受资源多少的影响(Buss,2010)。结合总假设,我们认为:

    分假设1:认为自身拥有较少资源时,更偏爱女性后代,而认为自身拥有较多资源时,则更偏爱男性后代。

    女性的繁衍优势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的确定性,即女性可以确定后代必然携带自己50%的基因,而男性则不能,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父亲身份不确定性(paternity uncertainty)(Buss,2012)。事实上,女性的繁衍优势是相对于男性的繁衍劣势而言的,在人类社会,当配偶之间有更加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性关系时,男性的亲子关系不确定性增加(Buss,1996),此时女性的繁衍优势高;相反,当配偶之间有更加稳定和确定的性关系时,男性的亲子关系确定性增加,此时女性的繁衍优势低。结合总假设,我们认为:

    分假设2:知觉到父亲身份不确定性高时,更偏爱女性后代,而知觉到父亲身份不确定性低时,对女性后代的偏爱降低。

    本研究采用启动实验范式和眼动指标,以性别繁衍优势情景作为启动刺激,通过分析被试对不同性别儿童照片的眼动数据,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2实验一:男性繁衍优势对性别偏爱的影响

    2.1方法

    2.1.1被试

    从某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选择近一个月登记结婚的初婚夫妇,征得同意后作为被试,最终选取40名作为正式被试,其中接受男性繁衍优势高和低处理的被试各20名。被试年龄在25~32岁,男女各半。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

    2.1.2实验设计

    采用启动实验范式考察在男性繁衍优势不同的启动条件下被试对子代的性别偏爱。实验采用2(男性繁衍优势:高vs.低)×2(图片性别:男vs.女)的混合设计。男性繁衍优势为组间变量,图片性别为组内变量。

    2.1.3实验材料

    (1)男性繁衍优势启动材料:

    ①男性繁衍优势低:

    您的月收入为多少,请选择所在的区间

    A 0-5000元

    B 5001-10000元

    c 10001-15000元D 15000元以上

    ②男性繁衍优势高:

    您的月收入为多少,请选择所在的区间

    A 0-1000元B 1001-2000元C2001-3000元D 3000元以上。

    启动材料的基本假设:人们倾向于通过自己在社会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获得对自身经济状况的判断。正式实验前的预调查显示,被试所在地区90%以上人群的个体收入处于2000元至10000元的区间,70%以上人群的个体收入处于3000元至5000元的区问。因此,对被试而言,所做的选择如果以第一种方式呈现(5000元为一个区间),那么他的选择经常处于选项的底端,容易使其产生经济状况较差的感受;如果所做的选择以第二种方式呈现(1000元为一个区间),那么他的选择经常处于选项的顶端,容易使其产生经济状况较好的感受。实验结果表明:对男性繁衍优势低题项,没有被试选择C和D选项,而对男性繁衍优势高选项,没有被试选择A和B选项,符合实验预期。此外,Nelson和Morrison(2005)在研究自身经济状况对配偶选择的影响时使用该启动材料范式控制被试对自身经济状况的知觉,也证实了该启动材料在引起被试对自身经济状况的不同感受时的有效性。

    (2)图片材料:图片材料为3岁幼儿的照片,原始图片由研究者在幼儿园现场拍摄,拍摄固定焦距11毫米,光圈值f/3.2,ISO-80。正式实验前,由15名大学生对同时呈现的异性儿童图片进行表情和吸引力的匹配。在此基础上,进行“单纯呈现配对图片”的眼动预实验,观测大学生对不同性别儿童图片的注视时间,以“被试对同时呈现的不同性别儿童图片的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做为最终图片选择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除正式实验结果中由于对不同性别儿童图片本身注视时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净化自变量的效应。最终选取4对异性儿童图片作为正式实验材料,所有图片都经过数字化处理。每对异性儿童图片在左右两个区域同时呈现,并对呈现的左右位置进行了随机平衡。

    Bar-Haim,Ziv,Lamy和Hades(2006)曾用该材料的操作范式探讨面孔识别的种族偏好问题,同时呈现一对“本族一异族”面孔图片,记录被试在“本族一异族”面孔图片上的注视时间差异,作为种族偏好的指标。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材料是有效的。本研究借用这一操作范式,将不同性别儿童的注视时间差异作为性别偏好的指标。预实验结果发现:呈现经过匹配的男女成人图片时,男性注视女性图片时间(M=4.09)显著长于注视男性图片时间(M=3.51),t(16)=7.21,p<0.01,而女性注视男性图片时间(M=3.92,SD=0.24)显著长于注视女性图片时间(M=3.57,SD=0.26),t(17)=6.97,p<0.01,这一结果说明被试表现出“异性偏爱”。呈现经过匹配的男女儿童图片时,则不同性别被试注视不同性别儿童图片的时间无显著差异。预实验结果排除了由于异性偏爱而导致被试对儿童图片注视时间差异的可能性,同时证明了将“不同性别儿童的注视时间差异”作为性别偏好指标的有效性。

    2.1.4实验程序

    被试坐在离计算机屏幕80 em处的椅子上,下颌放在一个u型托上,保持头部不动,并进行头部和眼部校正。具体实验程序为:首先呈现启动材料(随机分配20名被试接受男性繁衍优势低的启动刺激,另外20名被试接受男性繁衍优势高的启动刺激);随后呈现反应材料:所有4对儿童图片依次随机呈现给每位被试。每对图片呈现时间为10000 ms,要求被试在图片呈现的时间内只观看图片。本实验选用兴趣区注视时间为眼动指标,把每对图片中的不同性别照片分别作为一个兴趣区(interestarea,IA),IAl表示男性图片,IA2表示女性图片。 (刘毅 焦江丽 闻素霞)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