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理与行为研究》 > 2018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308908
绝望与感恩在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4月1日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年第4期
     摘要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自杀的认知模型为依据考察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绝望的中介作用以及感恩的调节作用。采取问卷法对119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反刍思维对自杀意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绝望在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感恩对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中介过程存在调节作用,相对于感恩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介效应仅在感恩水平低的大学生中显著。

    关键词 反刍思维,自杀意念,绝望,感恩,大学生。

    分类号 B849

    1引言

    自杀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全球每年有近80万人自杀死亡,最新数据表明自杀已成为全球15~29岁年龄组的第二大死亡原因(WHO,2018)。据世界健康组织预测,到2020年,自杀造成的疾病负担将上升到全世界疾病总负担的2.4%(WHO,2010)。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自杀问题亦是不容忽视,有学者在2014年对中国自杀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自杀率由23.0/10万下降到10.0/10万,但自杀仍是我国15-34岁人群的前三位死因之一(Wang,Chan,& Yip,2014;Zhang,Sun,Liu,& Zhang,2014)。大学生作为该风险群体中的一部分,有数据显示自杀早已成为导致我国大学生死亡的第二位死因(张道祥,2002),其自杀率更是一般人群的2~4倍(刘艳,张莹,史新竹,王爽,梁多宏,2014)。

    自杀主要包括自杀意念、自杀企图以及实际自杀行为(杜睿,江光荣,2015)。其中自杀意念是实际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Groleger,Tornori,& Kocmur,2003),并且其发生率远远高于自杀死亡(Nook et al.,2008)。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指丧失活下去的意愿,但未导致实际身体受伤或者死亡的一种自杀的愿望或计划(Beck et al.,1972)。研究表明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是评估自杀危险性的重要指标(Liu,Tein,Zhao,& Sandler,2005;Palmer,2004)。国内也有学者发现自杀意念作为自杀者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自杀行为发生前的重要环节(吴才智,陈真珍,于丽霞,段文婷,江光荣,2015)。所以为了提高检测和预防自杀的效果,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关于自杀的研究均是以自杀意念展开的(游雅媛等,2017;Turecki & Brent,2016;Vancampfort et al.,2018)。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以及保护因素,对于降低和预防自杀行为的产生与发展,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在影响自杀意念的诸多因素中,反刍思维作为自杀意念的重要危险因素,得到国内外大量研究的证实(刘旺,田丽丽,2013;Kleiman,Adams,Kashdan,& Riskind,2013;Krajniak,Miranda,& Wheeler,2013;Rogers & Joiner,2017)。反刍思维(rumination),作为一种消极的认知方式,是与消极情绪相联系的一种不良思维反应风格,具体表现为遇到痛苦情绪时反复考虑情绪本身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各种可能的糟糕后果,却不采取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Nolen-Hoeksema,1991)。Ahrens和Linden(1996)最早发现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Joiner(2005)的研究认为反复思考有关自杀的问题会降低自杀意念产生的阈限,增加自杀意念的易感性。Surrence等人(Surrence,Miranda,Marroquin,& Chan,2009)的研究也表明,反刍思维与自杀企图的交互项能够显著预测自杀意念。此外有纵向研究结果显示反刍思维中的强迫思考维度可以显著预测8周以后的自杀意念(O’Connor,O’Connor,& Marshall,2007)。总之,反刍思维的个体,遇到问题时不能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反复思考引起痛苦的情绪本身,产生大量的消极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那么反刍思维究竟是如何影响自杀意念的呢?根据自杀的认知模型的观点(Wenzel & Beck,2008),个体不良的认知过程和内容会激活自杀图式,而自杀图式的激活可以触发个体体验到的绝望感变得更多,继而产生自杀意念。反刍思维会夸大消极信息对认知的影响,从而扩大消极信息的作用,使个体难以从消极信息中脱离出来(Lyubomirsky & Nolen-Hoeksema,1 995)。Lavender和Watkins(2004)的研究发现反刍思维这种不良的认知过程恰好会导致个体对未来的消极期望增加,即反刍思维会提高个体的绝望水平。绝望(hopelessness)是指个体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期待或是悲观,具体来说是一种对未来存在消极期待的认知图式(Beck,Weissman,Lester,& Trexler,1975)。总之,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后,若个体不断反复地思考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与结果,消极图式会被激活,个体内心便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马国秀,2016),继而增加个体绝望感,而绝望又是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危险因素。

    当自杀个体处于绝望状态时,个体思考问题通常是片面和消极的,其解决问题能力也会随之降低(郭素然,伍新春,2011)。因此,个体极有可能将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策略,而不是全面的考虑其他的策略;个体越固着自杀是唯一的解决策略,越感到绝望,就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杜睿,江光荣,2015)。Smith等人(Smith,Alloy,& Abramson,2006)的一项关于127名存在认知风险的大学生的纵向研究发现,绝望在反刍思维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故本研究假设,绝望在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

    此外,自杀的缓冲假设(Johnson,Wood,Gooding,Taylor,& Tarrier,2011)认为自杀中除了危险因素之外,还有各种心理保护因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能够调节危险因素对于自杀的影响。因此,研究不仅要关注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更应该关注那些防止自杀意念产生和发展的心理保护因素。这也符合积极心理学追求的均衡的、更全面的人类机能观的理念,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对威胁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起防御作用,所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自控力、希望)无疑是自杀意念的重要心理保护因素。感恩(gratitude)作为积极的心理品质一直被认为对个体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身心健康等都可以起积极作用(张萍,2012)。代维祝等人(代维祝,张卫,李董平,喻承甫,文超,2010)的研究也表明,感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问题行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促进个体的心理积极发展。国外众多研究均发现感恩可以缓解自杀意念的产生(Kleiman et al.,2013;Stockton,Tucker,Kleiman,& Wmgate,2016)。 (林琳 刘羽 王晨旭 莫娟婵 刘俊岐 姜喆昊 李慧生 贾绪计)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