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18475
张介眉教授话通阳与冠心病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2期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2-1237-02

    张介眉教授系全国第三批500名名师之一,从事医疗事业四十年余,尤擅长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对于通阳与冠心病有其独到的认识。

    通阳即疏通阳气,古往今来是临床治疗阳气亏衰或阴寒湿浊、痰饮等引致阳气不通病症的大法。华佗《中藏经》“灸则起阴通阳”发通阳之先声,徐之才在总结了北齐以前的临床用药状况后,提出了包括“通可去滞”的“通剂”在内的“十剂”说,疏通作用类方药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药物。在学术理论层面,仲景曰“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金,张子和曰”《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等论述,则从不同角度强调阳气贵通不贵滞的学术思想。到了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更是发展了通阳学说。他认为:“通阳必以辛热”“柔剂通阳”“欲驱阴浊,争争通阳”“通阳不在温”。

    可以说,通阳学说从张仲景白通汤用葱白通阳的相对狭义认识,到清代叶天士从临床层面广泛拓展应用,其概念从内涵和外延上已经发生很大衍变。这种独具学术个性特征的通阳学说对临床的指导变得更为普遍和宽泛。渐渐地,通阳被认为是治疗阳气不通导致寒湿阻遏、痰凝瘀阻等的方法。通阳法对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都极为重要。

    张仲景把胸痹病机归为“阳微阴弦”,着重强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乘之,乃本虚标实之证。根据临床不同情况创制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力主通阳,宣散心气散寒化湿。后世历代诸家多能继承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