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67654
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与心肌灌注分级心肌呈色相关性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李芳 吕吉元 贾永平 王睿 范春雨 高宇平 程守全 许峥 董睿智
第1页

    参见附件(1643KB,2页)。

     摘要: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DCG)和心肌灌注分级心肌呈色(MB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8例因胸痛就诊而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造影过程中同时记录MBG结果。根据DCG结果将患者分为非缺血组与缺血组,结合MBG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非缺血组MBG 0级0例,MBG 1级2例,MBG 2级8例,MBG 3级25例,发生率分别为0,5.7%,22.9%,71.4%;缺血组MBG 0级5例,MBG 1级11例,MBG 2级23例,MBG 3级4例,发生率分别为11.6%,25.6%,53.5%,9.3%。两组间同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26)。结论以胸痛为主要症状而ECG和CAG检查均显示正常的患者,DCG与MBG之间有相关性。

    关键词:胸痛 24 h动态心电图 心肌灌注分级心肌呈色

    中图分类号:R540.4R2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5-0540-02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胸痛患者常规心电图(ECG)、24 h动态心电图(DCG)异常或是运动负荷试验阳性,而冠脉造影(CAG)显示正常,由于CAG只能显示直径在0.5 mm以上的血管,对于微循环灌注障碍的患者有漏诊、误诊的可能。这些患者虽然冠状动脉大血管正常但可能存在微血管的病变。近年来,心肌灌注分级心肌呈色(MBG)作为一种评价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水平灌注情况的有效方法,已开始应用于临床[1]。本研究拟对因胸痛就诊而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DCG和CAG检查,造影过程中同时记录MBG结果,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0年12月,以胸痛为主诉症状的78例住院患者。男47例,女31例,年龄39岁~80岁。所有患者均行DCG检查,并在导管室进行CAG检查,且与DCG监测间隔时间小于1周。

    1.2方法

    1.2.1选择性冠脉照影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以Judkins法行选择性CAG,常规左冠投照6个体位,右冠投照2个体位,个别病例根据病变显示情况加照体位以便清晰地显示冠脉病变[2]。冠脉狭窄程度以狭窄处血管直径减少的百分数表示,将CAG未见任何病变、冠状动脉血管壁光滑或CAG轻度异常、冠状动脉血管壁轻微不规则,狭窄程度小于50%的视为正常;大于或等于50%诊断为冠心病;50%~75% 诊断为轻度狭窄;76%~90% 诊断为中度狭窄;91%~99%诊断为重度狭窄。实验选取造影正常者。

    1.2.2TIMI血流分级标准0级(无灌注):血管闭塞远端无前向血流;1级(渗透而无灌注):造影剂部分通过闭塞部位,但不能充盈远端血管;2级(部分灌注):造影剂可完全充盈冠状动脉远端,但造影剂充盈及清除的速度较正常冠状动脉延缓;3级(完全灌注):造影剂完全、迅速充盈远端血管并迅速清除。

    1.2.3心肌再灌注测定以Judkins法行CAG检测,评估心肌再灌注时,选取最佳投照角度,给予足够曝光时间,直至冠状静脉显影。心肌再灌注测定依据Van’tHof等方法进行MBG分级[1]。MBG 0级,无心肌显影或对比密度;MBG 1级,有少许心肌显影或造影剂密度;MBG 2级,有中度心肌显影或照影剂密度,但不及同侧或对侧非梗死相关动脉照影时的心肌显影或照影剂密度,心肌部分灌注;MBG 3级,正常心肌显影或照影剂密度与同侧或对侧非梗死相关动脉照影时的心肌显影或照影剂密度相当,心肌完全灌注。分级由两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读片确定,并记录各组数据。

    1.2.4DCG采用12导联DCG记录12通道24 h心电信号,阳性诊断采用“3个1”的诊断标准[3],即ST段呈水平型或下降型下移≥1 min,持续时间≥1 min,2次缺血性ST段的发作间隔时间至少1 min以上。根据结果,将24 h心电图无变化者归为非缺血组,心肌缺血者归为缺血组。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两组基线特征正常组和异常组两组、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2相关性TIMI血流分级显示,非缺血组和缺血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分别为2.66±0.54与2.33±0.5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BG相关性比较,DCG与MBG分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26,P<0.05)。详见表2。

    3讨论

    MBG法作为一种评估方法,其理论依据为血管造影显像剂从冠状动脉回流入静脉时,存在无再流的患者不是经梗死区的心肌微循环而是经另一途经回流,故通过显像剂回流时的分布和密度可以了解心肌再灌注情况。MBG强调的是心肌显影的亮度(即心肌造影剂染色密度)。正常心肌灌注意味着MBG的3级,闭塞的心肌意味着0级。MBG主要着重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判断,更精确、客观地反映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真实状况,以评价临床预后。Stone等[4]在研究中发现MBG分级较TIMI分级法更为准确且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密切相关,同时MBG是院内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许多对PCI治疗的AMI患者进行TIMI分级和MBG分级临床评价比较,MBG分级方法较传统TIMI分级更能反映冠脉微小血管的灌注状态。

    动态心电图能较全面反映被检查者一天生物周期的变化动态[5]。可同步监测针对冠心病心电图ST-T的“易变性”,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 h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获取心肌缺血的评价依据。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计算出心肌缺血总负荷。DCG 检测“心肌缺血总负荷”可作为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管生成研究中较好的间接性指标。

    本研究选择了78例以胸痛为主要症状而ECG和CAG均显示正常的患者行DCG检查,并在行CAG过程的同时进行TIMI、MBG、DCG检查,分析后发现,DCG检查与MBG分级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DCG检查可作为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水平灌注情况评价的有效参考,但DCG检测与MBG分级联合检查,能否作为在临床上评价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水平的灌注情况的一种客观、简单、经济、重复性好的最佳方法,有待后续试验继续验证。

    参考文献:

    [1]Van’tHof AW,Liem AL,Suryapranata H,et al.Angiographic ass -essment of 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imaryangioplast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yocardial blush grade[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4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