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38462
PKC及NSE在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孙莉莉,巩霞,郭秀云
第1页

    参见附件(2023KB,3页)。

     摘要: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浆蛋白激酶C(PK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30例SAH患者发病24 h、3 d、7 d、14 d、30 d血浆内PKC、NSE的含量,运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SAH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进行观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SAH后患者血浆内PKC、NSE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于发病后24 h开始升高,7 d达到高峰,14 d开始下降,30 d恢复正常,PKC与NSE、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呈显著相关(r0.84,P<0.01r0.833,P<0.01)。结论 PKC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PKC有可能成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伤的定量生化指标。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蛋白激酶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管痉挛

    中图分类号:R743 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6-0691-02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高,是导致SAH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尽管国内外围绕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病理生理基础仍未完全阐明【sup】[1,2]【/sup】。蛋白激酶C(PKC)是广泛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组酶,在血管平滑肌钙浓度变化以及平滑肌收缩过程中,包含PKC活性的变化【sup】[3]【/sup】。有证据表明【sup】[4]【/sup】,PKC激活剂可诱导血管造影时的血管痉挛,而PKC抑制剂可缓解实验动物模型的血管痉挛。本文探讨SAH后血浆PKC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规律,观察PKC与脑血管痉挛、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组为SAH患者3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腰椎穿刺证实。患者拒绝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9岁~80岁,平均63.2岁。按Hunt and Hess分级标准:Ⅰ级~Ⅲ级22例,Ⅳ级~Ⅴ级8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为脑动脉硬化但非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1岁~82岁,平均62.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SAH患者常规给予镇静、止痛、止血、降温、降颅压、脑保护、补液维持水电平衡、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治疗,有炎症表现者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有脑缺血及血管痉挛者给予钙离子拮抗剂,常规治疗4周。

    1.2.2 标本采集 观察组分别在发病24 h、72 h、7 d、14 d、30 d采集清晨静脉血5 mL。对照组为入院3 d内采集1次静脉血。

    1.2.3 血浆PKC和NSE浓度检测 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购自北京东亚生物技术研究所,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测定。

    1.2.4 TCD检测 采用康泰医学系统公司生产的TDD-ⅡX2P型经颅多普勒彩超仪进行检测,入院后24 h、3 d、7 d、14 d、30 d选取大脑中动脉为观测目标。检测指标包括:收缩期流速(Vp)、舒张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脉动指数(PI)。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及相关性检验。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血浆PKC、NSE动态变化(见表1) SAH患者血浆PKC和NSE含量,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其中PKC含量于24 h开始升高,7 d达高峰,14 d有所下降,30 d恢复正常。NSE于发病后迅速增高,3 d~7 d达峰值,之后迅速下降,于发病后14 d接近正常水平,30 d恢复正常。

    表1 SAH患者血浆PKC、NSE含量动态变化(x±s)

    2.2 两组TCD指标比较(见表2) SAH患者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于发病后24 h开始升高,并随时间延长流速逐渐增加,于发病后7 d达最高值,之后明显下降,30 d接近正常。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脉动指数无统计学意义。表2 两组TCD指标比较(x±s)

    2.3 SAH患者血浆PKC、NSE与脑血流速度相关性分析 观察组SAH患者血浆PKC与NSE呈正相关(r0.84,P<0.01),PKC与平均流速(Vm)呈正相关(r0.833,P<0.01)。

    3 讨 论

    血管平滑肌的收缩需要钙离子的参与、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构象的变化,由此引起肌丝的滑行而出现肌肉的收缩,但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其中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仍为完全阐明【sup】[5,6]【/sup】。虽然SAH后血凝块释放出许多物质导致脑血管痉挛,但大量证据证明,氧合血红蛋白 (HbO【sub】2【/sub】)是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始动因素,而PKC可能是其主要的下游因子。PKC是一种钙易感的蛋白激酶,分几种亚型,如PKCα、PKCβ、PKCε等。有研究认为,应用PKC抑制剂Ro-32-0432可减轻HbO【sub】2【/sub】介导的血管痉挛,提示PKC可被上游的HbO【sub】2【/sub】激活,发挥对血管舒缩的调节作用【sup】[7]【/sup】。本研究观察发现,PKC于SAH后24 h即明显升高,7 d达到高峰,持续14 d仍维持在高水平,并且与TCD监测结果呈正相关,说明PKC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HbO【sub】2【/sub】可能通过以下机制诱导PKC激活:①SAH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分泌发生变化,对PKC的负反馈抑制减少,导致PKC活性增加【sup】[8,9]【/sup】。②SAH后HbO【sub】2【/sub】不断产生,HbO【sub】2【/sub】的持续作用导致二磷脂甘油(DAG)生成增加,后者是强有力的内源性PKC活化剂。③HbO【sub】2【/sub】对正铁血红蛋白的氧化过程中产生自由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2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