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1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135886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45例(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康健捷
    参见附件(12kb)。

     摘要: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确诊脑梗死并超声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加阿托伐他汀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和12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判定,检测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脑卒中复发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14 d后,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含量均下降(P<0.05),治疗组在降低hs-CRP方面更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调脂、降低炎症指标hs-CRP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关键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脑梗死;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743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8-0948-02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该组织坏死、软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重要原因,因此调脂、保护内膜、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策略之一。银丹心脑通胶囊由银杏叶、丹参、绞股蓝、灯盏细辛、大蒜、三七、山楂、天然冰片八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调脂之功效。本研究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和门诊病例共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45岁~74岁;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7岁~7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脑梗死诊断标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结合临床表现及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经体外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1.2.2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病程3 d以内,经体外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年龄45岁~75岁,男女均可,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本临床试验。

    1.2.3 排除标准 年龄在45岁以下,75岁以上;重度伴有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性痴呆者;假性球麻痹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患者原有其他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或肺源性心脏病等;急性心肌梗死3个月以内者;合并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者;精神病患者;大量饮酒、吸烟患者。恶性肿瘤,外周血管病,严重外伤,感染,近期(6个月内)手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10 mg,1次/日,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贵州百灵集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14 d和12周时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疗效判定标标准[1],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为91%~100%;显著好转:改善率为46%~90%;好转:改善率为18%~45%;无变化:改善率为17%~44%;恶化:改善率为<17%。治疗期间每两周复查一次肝肾功能、血脂等,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记录患者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14 d、12周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14 d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两组治疗1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血清hs-CRP变化(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hs-CRP比较(x±s)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2例患者于治疗第6周因转氨酶升高而退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