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13169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赵军,张晋,韩 梅,刘振伟,郑凤萍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氟伐他汀钠胶囊(来适可),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疗程为16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优于对照组的63.2%(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在缩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有效。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内中膜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3.5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201800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于AS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AS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漫长复杂过程,其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的大中型动脉,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管腔狭窄和堵塞,使受阻动脉远端缺血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甚至斑块破裂继发动脉粥样血栓形成,引发严重临床事件。颈动脉作为人体浅表大动脉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累及的大血管,目前,观察颈动脉已成为了解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窗口[1]。本研究采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治疗,并利用超声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门诊患者76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45岁~78岁(66.4岁±11.8岁)。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有颈动脉内膜增厚或有斑块,并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并发基础疾病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日本阿洛卡公司α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10 MHz~13 MHz,由固定人员检测双侧颈总、颈内动脉内径及IMT:腔内是否有斑块形成及斑块位置大小数量颈总颈内动脉IMT>1.0 mm,分叉处膨大处>1.2 mm为颈动脉内膜增厚,IMT>1.3 mm为有斑块形成[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氟伐他汀钠胶囊(来适可)4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25 g,当归15 g,丹参15 g,川芎15 g,半夏10 g,石菖蒲10 g,瓜蒌12 g,陈皮10 g,茯苓10 g,地龙10 g,炙甘草6 g。用煎药机浓煎,每剂取汁约300 mL,封袋分装每袋150 mL,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疗程:两组均为16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症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

    1.5 疗效评定标准 中医症状疗效观察[3],选择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胸闷作恶,耳鸣,口干,纳呆,肢麻,舌淡黯或紫黯等临床症状作为观察指标。按轻重程度不同分为无(0分)、偶尔发作(1分)、经常发作(2分)、一直发作(3分)四个等级,按分级积分记录,每周随访记录一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加重:临床症状加重,证候积分无变化。加重计入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血脂及hsCRP指标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颈动脉超声变化 76例患者中,检出有斑块者26例,其中治疗组13例,对照组13例,其余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5例。治疗后治疗组IMT较治疗前减小(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斑块面积均缩小(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颈总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x±s)

    2.4 不良反应 两组每2周测定1次肝肾功能,两组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变化,两组用药后均有2例出现谷丙转氨酶(ALT)增高,但未达到3倍正常值,故未予停药,待疗程结束停药2周后复查,ALT恢复正常。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全身性疾病,全身各肌性动脉如颈动脉、冠状动脉等常同时受累,从而引起相应的心脏和颅脑的缺血性改变。近年研究表明,血管壁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而斑块形成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它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4]。祖国医学中与之相关的记载可见于“痰浊”、“眩晕”、“胸痹”、“中风”、“真心痛”等病的记载中。随着大量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AS病机本质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可累及心、脾、肝、肾四脏,为病之本,以痰瘀互阻为病之标。其病在血脉,而根在脏腑,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致使疾病不断发展,治宜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法。

    方中黄芪为君,大补元气,益气活血,托毒外出,臣以当归、丹参、川芎,且黄芪善壮卫气,当归善入营血,两者相配又有调和营卫之用,瓜蒌、半夏、石菖蒲理气化痰而不伤正,地龙为虫类药,具有走串搜络通瘀和脉之效,陈皮、茯苓健脾化痰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品。全方标本兼顾,攻补兼施,调和营卫,补元气以助血行,散痰浊化瘀痰以通脉,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和顺经脉通利之效。

    本研究表明,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汤联合来适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症状改善、缩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降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均优于单纯应用来适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8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