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2333679
张艳中医辨证论治心血管疾病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 2012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R541 R2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等社会因素,影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病因素越来越多,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已成为医学界一项艰巨的任务。张艳教授系辽宁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辽宁省名中医,从事心血管临床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整体观念为纲,治疗重在“和”

    中医学讲究整体观念,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本身五脏六腑、奇经八脉亦为一个整体。人体生理相连,病理机制相关,一脏病则影响他脏,所以在辨证治疗时必须明确疾病的相关性。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都说明了心脏的重要性。心脏病变无论心悸或怔忡、胸痹,一旦发病必然牵连他脏病变,临床表现除心悸、胸痛、手足青至节等症状外,往往会伴有气短、喘息、不寐、亦或纳差、小便多或少、大便秘结或便溏等其他各个脏腑病变的临床表现,治疗疾病不可头痛治头足痛治足,要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须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利用这一特点,潜方用药注意兼顾,总体上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气血调和,从而达到药到病除,百病不生的目的。心血管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人过四十,阴气自半”。张艳教授在治疗心血管病时常常以“益气活血”为主,如当归、丹参、川芎等,而几乎不用水蛭、三棱等破血药物。因破血药药性峻猛,耗气伤血,而心血管病患者本身年老体虚,再用峻猛之药更会使气血失调,疾病难愈。
, http://www.100md.com
    2 辨明病因病机,重视气血理论

    病因病机是发病的根本,病因病机明确,是采取正确治疗方法的基础。张艳教授在辨明病因病机时除重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更注重辨别气血的虚滞盈亏,以及痰湿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影响。《内经》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而”。“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从而说明气血是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要素,来源于水谷与呼吸,化生于脏腑,既是构成脏腑的基本物质又是产生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是正气之本,神明之机,因此气血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无论感受外邪,还是饮食、劳倦、七情所伤都会导致机体气血失和;气血失和又容易招致邪气的侵袭。《素问·阴阳应象论》云:“定其血气,各受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调和气血的根本目的在于气血通畅,各守其位。治病求本,本于正气,关键在于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张艳教授推崇清代医家王清任先生调气活血的组方思想,清代王清任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气有虚实……血有亏瘀”。认为血瘀多由气虚所致,创立了补气活血方剂。在临证时主张谨守病机,重视气血的虚滞盈亏,发展了王清任调气活血的组方思想,“心主血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机是血脉不和,心血的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所以心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调和气血为主。提倡应用“调气和血”,益气活血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3 潜方用药,别出心裁

    3.1 熟知药性,寒热平调 药有寒热温平,功能有一二三四,功效相近之药,何止一味。不同药物的各种功效又有相同之处,故而欲选出治病祛邪的最佳药物并非易事。还有一些药物的最佳功效和主治,方书尚未记载,若想知道这些,则要求医生必须苦心钻研,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在疗疾去病组方过程中,组成至妙之方,获收奇异之效。因此,深究药性,实为医生组方之关键一环。张艳教授说:“熟知诸药之药性,深谙仲景之方论”,只有这样才能在杏林之中显示出自己的风格。

    治病之方,药之寒热乃据病之寒热而选。而同一方中,寒药热药并用,有时令人费解,殊不知寒热之气虽异,共为一方,异气同行,旨在寒热并治,阴阳双调,共奏功效。亦因临证之中,多数病例寒热错杂相兼、惟程度不同而已,或热多寒少,或热少寒多,或寒热相当。故治病之方,寒热并用可收阴阳双调之功,双相调解之力。恰当匹配寒热药物之比例,令方既针对病因病机关键又符合机体内涵,才能组成至微至妙之方,才能正确理解老师之教。张艳教授在临证时应用二陈汤配合白芍酸寒、黄连苦降等寒凉的药物以制约温药之热性,起到寒热平调,调畅气机的作用,通过调理脾胃,培补气血生化之源,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此等组方用药之玄妙,非一日之功可得,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学习研究,方可获得组方理论之真谛。
, http://www.100md.com
    3.2 精研药量,深思考究 一般医生阅读资料,观看处方,一见药物平平,均为普通常用之药,缺无峻力之品,便以为这张处方无可取之处,随手弃之。哪里知晓所弃方剂中寓有奇妙的配伍法度,精湛的剂量比例。因此学习前辈处方时,必须仔细推敲,才能悟出其中奥妙所在。学习处方组合之玄机,不仅在于药物的种类,还要着重学习药物的剂量和配伍。吾师常说“仲景三承气汤,药物组合之妙,剂量变化之绝,是选药组方的最好模式”。处方用药并非乖张才能显效,实为奇方,而恰恰看似一张简单无奇的方子,只要辨证准确,必能显效,亦可堪称精品。一张处方,用同一种药物,不同的剂量,所起到的药效不尽相同。例如张艳教授临床应用桂枝10 g~20 g,夜交藤20 g~30 g,川芎15 g~20 g,丹参20 g~30 g,葛根20 g~30 g,半夏6 g,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体质状况,气血阴阳的状态,药量斟酌应用。从而在治疗疾病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避免出现虚不受补,或闭门留寇的不良后果,让吾辈处方需胆大心细,深思考究。

    3.3 善用经方,继承创新 经方已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临床中辨证准确应用经方疗效明显。心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仲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关于心痛、胸痹、心悸等证的治法,如“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胸痹短气,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心下悸,茯苓甘草汤主之”。 张艳教授常用炙甘草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配伍二陈汤或温胆汤治疗痰湿瘀阻型心律失常,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痰浊阻滞型心绞痛,四逆汤治疗阳脱型心源性休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型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到阻滞,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肾不交型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使用经方时必须深刻分析适用的病机,组方的用意,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临床病证复杂多变,医生应随证而变,在主方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兼证对原方酌情加减。同时,由于年代的久远,《伤寒论》错讹残缺,实为难免。我们要用临床实践去检验,去粗存精,这或许也是我们继承先人的成果,欲为之创新所必经之路。

    作者简介:杨辉,女,现为辽宁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邮编:110032);张艳,工作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百拇医药(杨辉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