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4年第8期
编号:12648188
从心肾相关论治心律失常(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8月1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8期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整理探析从心肾相关论治心律失常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古今医家从心肾相关论治心悸留下了许多丰富宝贵的经验。提出从心肾相关理论论治心律失常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重要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肾相关;阴阳

    中图分类号:R541.7R256.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8.05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8101602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候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的文献中。
, 百拇医药
    《素问·大奇论》载:“肾肝并小弦欲惊”,《类经》注:“肝肾并小,真阴虚也,小而兼弦,木邪胜也,气虚胆怯,故为欲惊”,指出惊悸的发生与肾亦有关系。早在先秦时期,《内经》就从心肾相关理论方面论述心悸,后世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心悸病证治疗经验,其中不乏从心肾相关理论方面论治。

    1从肾阳虚为主论治心律失常

    《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真武汤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肾主水,需赖阳气以蒸腾。本证因少阴阳虚,阳不化水,而水不能化津,则水寒泛滥,上凌于心,所以发为心下悸。若其人仍发热为虚阳外越所致。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此乃虚阳不能温养筋脉肌肉,反受水寒之邪浸润所致。治宜温肾继脾,化气利水。方用真武汤。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是于主水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中有利水之用;芍药既敛阴和营又制附子刚燥。诸药相合,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肾脾双补,阴水得制,心悸自除。
, 百拇医药
    2从肾阴虚为主论治心律失常

    《诸病源候论》中有房劳损伤肾精而致心悸的记载,“精藏于玉房,交接太数则失精,失精者,令人怅怅,心常惊悸”。肾藏精,为阴阳之宅,为人身之根本。心阴与心阳都根于肾,若肾阴虚损,则心阴亦必不足,而为阴虚火旺而致心悸不宁。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二者常可致心悸。故明·戴思恭的《推求师意》中论述到:“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治法当分阴阳也”。心为离火,内阴而外阳;肾为坎水,内阳而外阴。内者是主外者是用,又主内者五神,外用者五气,是故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者气也,火也;阴者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感于中,阴精走于下。既有二脏水火之分,治法安得无异?所以惊者必先安其神,然后散之则气可敛,气敛则阳道行矣;恐者必先定其志,然后走之则精可固,精固则阴气用矣。

    3肾阴过盛论治心律失常
, 百拇医药
    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言“水在肾,心下悸,缘肾水凌心,逼处不安,又非支饮邻国为壑之比矣”。清·何梦瑶《医碥·五脏生克说》中提出:“肾阴太盛,寒气上冲,心为之悸;或肾寒甚,而逼其龙火上乘,心为之烦,皆肾水克心火也”。二位医家皆认为肾阴寒过盛可致心悸。

    4从肾阴阳两虚论治心律失常

    对从心肾相关论治心悸者,以明代张景岳论之最多,他认为怔忡乃阴虚于下,宗气无根,气不归源所致,故“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在治疗上,精气互根,治心悸者必本乎肾,《景岳全书 ·卷十八·怔忡惊恐论治》中说:“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肾之气,名虽有异,而治有不可离者,亦以精气之互根宜然,而君相相资之全力也”,治法当“或先养心,或先补肾,或早夜补肾,中时补心”,方药可用左归饮、右归饮、理阴煎、二阴煎等,总以填补真阴为务。这与他一贯重视肾阴的思想是一致的。
, http://www.100md.com
    而《景岳全书》中又记载“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他认为心阳根于肾阳,人到中年阳气渐亏,心肾阳气不足,推动无力,必致心脏搏动节律减慢,血行迟涩。肾阳不升,心阳不宜,清阳之气不能上至脑窍,气血不相顺接,清空失养而出现眩晕黑蒙。宗气不足,无以走息道而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而致心悸胸闷气短。故名医张景岳往往从肾阴阳两虚论治心悸。

    俞长春[1]认为心悸无论阴血虚或阳气虚,均要考虑肾中的元阴、元阳,心肾水火相济,阴阳平衡,方能下稳上安,心悸不作;反之则“水衰火旺,心胸躁动”。肾中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如元阳不足,则命门火衰而致胸阳不振。气血瘀阻或阴乘阳位、痰浊凝聚者也屡见不鲜。脉的节律均匀,和缓从容,谓之有神,是由于胃气不衰和肾气充沛。肾气不足易致脉象异常。如脉歇止,系肾气不足,脉滑是元阳气衰的表现。临床若见心肾阳气虚衰治以金匮肾气丸合生脉饮加减。若肾阴血不足治以六味地黄汤合生脉饮加减。若血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痰浊加半夏、瓜蒌、枳实;气滞者加佛手、绿梅花;心悸甚者加龙骨、牡蛎、磁石、枣仁;胸痛甚者加降香、元胡、郁金;胸闷为主加瓜蒌、薤白、枳壳。
, 百拇医药
    5从心火亢、肾水衰论治心律失常

    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皆因天地阴阳交感而化生。在人之一身,则心在上属火为阳,肾在下属水为阴,人之生长,也贵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若心肾不交,肾水能上济心火,心火上炎而不下达,阴虚火旺,邪火扰乱心神,就会出现心悸、怔忡,心烦失眠等症。

    明·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中论述到:“悸之为病,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火邪者也。盖心为君火,包络为相火,火为阳,阳主动,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夫如是而动,则得其正而清净光明,为生之气也。若乏所承,则君火过而不正,变为烦热,相火妄动,既热且动,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其在总结张仲景、刘完素、李杲、朱丹溪等前人心悸治法的基础上,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予以阐发。比如,“若心气不足,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必折其逆气,泻其水,补其阳”;“若左肾之真水不足,而右肾之火上逆,与包络合动者,必峻补左肾之阴以制之”;“或有阴火上冲,怔忡不已,甚者火炎于上,或头晕眼花,或齿落头秃,或手指如许长大,或见异物,或腹中作声,此阴火为患也。治宜滋阴抑火汤。”, http://www.100md.com
------
    钟立达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整理探析从心肾相关论治心律失常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古今医家从心肾相关论治心悸留下了许多丰富宝贵的经验。提出从心肾相关理论论治心律失常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重要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肾相关 阴阳

    【分类号】R259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候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钟立达)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