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5年第2期
编号:12624814
心律失常中医治疗的现状与展望(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2月1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
     基于目前心律失常现代医学治疗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如何提高疗效,控制和降低死亡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当前临床和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系列的研究显示,中医治疗或中药制剂可能有效地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亦或减少抗心律失常化学药物的用量,降低毒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以阵发性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为特点,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或缓慢跳动,心慌不安,并伴有胸闷、气短、眩晕,甚至出现喘促难卧等症状,严重者或可发生一过性晕厥或猝死,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中医学并无心律失常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心悸、怔忡、脉结代、厥证等范畴。现代医家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的认识,各家虽有不同,但不外乎本脏自病、它病及心,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病后虚损等引发,皆可归于气血阴阳亏损,血瘀饮停。本病病变主脏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分虚实两证,多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实证多为痰湿阻滞、肝经郁火;虚证多为气阴两虚、阳气虚衰、阴血不足等[5]。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脏腑功能的整体性、经络气血的整体性以及“证”的整体性。与此同时,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诊治所体现的也是整体观念,从整体上考察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35 字符